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模式下,强调音乐课堂更加注重大概念教学,将固有学习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重组、联结,打破传统教学单一、零星化的教学形态,让学生围绕大单元主题从点到线、再到面进行系统化学习,对所学音乐知识进行宏观、立体地探究,从而促进中小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化与养成。本文基于学科素养下“大单元教学”的新理念,通过分析“大单元教学”的概念、特征以及几组课堂示例来研讨与之对应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
一、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概述
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深化课程改革,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关于课程实施部分明确提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体化、项目式学习等教育性综合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区别于传统的单课教学,强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从大观念视角出发,把每一课的知识技能都当作整体大单元课程任务的一段分支,并且依据具体学情,有计划、有逻辑地把学习资源进行拆分、整合、重组,注重每一学时、每个知识点与整体单元课程任务的关联,关注各课时之间循序渐进的学习发展进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的音乐单课教学任务是单独一首歌曲内容的学唱、分析和鉴赏,忽略了教材中歌曲与歌曲、课时与课时之间的联系,此时需要音乐教师把教材内容以大单元主题为单位,按照歌唱技巧、乐理知识、音乐风格、审美价值观某一个或多个维度来进行整理、归纳,让学生从单元知识大框架入手进行反向搜索,增强学时之间的音乐知识体系联系,促进单元学习目标的确立,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系统化学习音乐知识的构建能力。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单元教学”与传统的单元教学似乎并无差别,以音乐课堂为例,教学活动都包括:演唱、演奏、聆听、创编等,“大单元教学”更加注重大框架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与逻辑。我们可以把“大单元”视作一个庞大的、完整的学习任务,将初步感知、深入理解、拓展提高、回顾总结看作是每一节音乐课都必须具备的教学环节,而每个环节中音乐活动的设置都是为了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大单元教学的关键词是“完整性”“连接性”“递进性”,其注重学习内容的整体脉络、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性以及合理性,该教学模式是不断发散教学思维、填充教学内容的过程,该模式下,一个小知识点派生周边相关知识点组成知识群,音乐课堂知识呈放射状构图,能够在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施中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运用,让知识内容落地,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二、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特征
教科书编写是按照一定的主题来划分单元的,例如:湖南文艺版音乐教材7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乡间的小路”中,一共有《乡间的小路》《天路》《思乡曲》3首音乐作品。3首作品紧扣“路”“家乡”字眼,从字面含义符合本单元情感主题,但从歌唱技巧、乐理知识、音乐风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来讲,缺乏贯穿性。从目标导向来看,《乡间的小路》的教学目标是背唱该歌曲,其中也包含对中低音的把控以及对连音线唱法的学习成效检验;歌曲《天路》是一首欣赏曲目,要求学生通过欣赏该歌曲练习四拍子指挥挥拍;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是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为主题改编而来的,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背唱音乐主题;而“音乐知识”板块是解析曲式知识:五声调式,这又跨越到了乐理知识区域,导致了以上内容无法合理进行完整、连贯式教学,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和领悟到的音乐情感可能是碎片化的、混乱的,缺乏记忆链接点的知识学习很容易被忘却。此时需要教师提取知识重点,把课程中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力度、歌唱技巧、音乐情感等元素剖析、归类,对教学材料进行删减、调度和整合,甚至可以将课外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更有效地学习到书本中的知识、技能,并合理化延伸和调试。由此可见,“大单元教学”的特点之一便是内容覆盖性广。
“大单元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大的长线教学任务,区别于传统单课教学中一首歌或者一课时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大单元教学学习进程长,在学习过程中既有知识构建又有实践探索,每个环节中知识的应用和学习反思都将促进学生宏观学习思维模式的建立和养成。在七年级下册《泥土的歌(二)》中,第一首学唱作品是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在过去的传统单课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是这首台湾民歌的学唱任务,现在让我们来从大单元角度出发,运用多层次来解析这首作品。从歌唱技巧取向上来说,这首歌曲的音域略高,第一句也是由高音起始,需要学生练习“抬笑肌,挂高位置”去演唱高音,同时需学习下滑音在歌曲中的演唱方法;从演唱形式取向上说,该歌曲不仅出现了一领众和,还有二重唱的演唱部分,这需要学生相互积极组织配合,把握二重唱的节奏和音乐行进;从情境取向上说,音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模仿台湾方言去演唱该歌曲,更加深入地了解台湾民歌文化,感受台湾地区的风土人情;从情感体验取向上说,对台湾文化的了解可以激起学生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向往和追寻,启发学生渴望和平的决心和大爱。多方位取向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趣味交流和信任感,最关键的是可以串联知识点,扩散音乐内容,将音乐学习变得更完整、充足,从而突出大单元教学的完整性。通过本首歌曲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台湾民歌的音乐特点、人文情怀。通过学唱台湾民歌,可以加深其对民歌的认知,并能背唱歌曲,同时能说出台湾民歌与其他地区民歌的区别。当音乐课堂的细节丰富之后,学习任务时长也会随之增加,值得关注的是,长线教学需要合理、适中,关注有效教学,不能为了教学而刻意、无理由、无导向地促成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具有更高的育人价值,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主张在情境化的模拟形态下对音乐知识的渗透和感悟。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流行音乐掠影》中,《外婆的澎湖湾》是一首怀念外婆的歌曲,在学唱这首歌曲时,可让学生在讲述自己与外婆的故事后再去演唱,也可让学生分组表演与外婆相处的片段情节,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情义和内涵,只有贴近生活的情境才是最朴实真切的。从稳定节拍的音乐素养切入,本节课要求学生用声势打击为歌曲伴奏,但歌唱技能取向和情感体验取向也许很难并驾齐驱,因为声势律动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掌控能力,涉及学生个体的肢体协调程度、平衡感和节奏感,在演唱中加入声势律动后很难分心去关注情绪,甚至会干扰歌唱状态,由于教材设定本歌曲为学唱歌曲,所以我们必须以歌唱为主,声势律动从较为简单的动作入手即可,可根据演唱的熟悉度逐步增加声势编排难度,这是音乐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必须考虑的因素;《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流行音乐作品是中国女排的队歌,讲述的是人生必须经历挫折才能得到美好结局的大道理,由于中学生经历尚少,可带学生观看中国女排的励志视频,让学生感受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不放弃的拼搏精神,代入体育竞技故事,在情境氛围的感染下让学生再反复模唱该作品。为顺应当下流行音乐潮流对中学生的影响,音乐教师可将有同样鼓舞人心功能的流行歌曲《孤勇者》引入课堂当中,该歌曲在各大线上平台深受听众喜爱,在本节课中会是一个进行学习和对比的恰到好处的契机。教师应通过两首歌曲的学唱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流行歌曲的旋律特点,充分认识流行歌曲,不沉溺在网上一些没有内涵的洗脑歌曲中,正确辨别好的、正向的歌曲;《信天游》是一首具备西北民歌风韵的流行歌曲,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词中处处是陕北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音乐教师可以从陕北地区的风景图像、视频导入,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体验带入听觉活动,对比流行歌曲《信天游》和信天游体裁的陕北民歌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对流行歌曲的了解和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可以说出校园歌曲、民歌风味流行歌曲、乡村音乐、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并能唱出各风格代表作品,通过情境式学习体验模式感受流行音乐的魅力,接纳、包容多种流行音乐曲风,提升艺术品位,建立健康、全面的音乐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