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合唱社团课程的实践策略探究

作者: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学校 黄成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10-15

  “双减”政策不仅减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而且还要增加学生对于美育的认知。合唱课程的设置可以遵循跨年级、跨班级的原则,具有易操作、简便的特点,增加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农村初中学校要进一步以“双减”政策为契机,探索常规合唱团组建路径,着手研制以完成率、合格率、学生综合素质为指标的美育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经典歌曲汇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爱国情怀、文化自信。

  (二)明确合唱教育功能,各方齐发力

  合唱是团体性的组织形式,讲究集体精神、协作意识。优秀的合唱音乐作品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表现能力、理解能力,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形成丰富的感性想象力和具象创造力。教师要灵活变通,不断通过合唱社团教育创新,优化评价标准,实现减负,提质增效。此外,学校、师生、家庭要增加沟通频率,致力于消除“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阻力与顾虑。

  (三)注重价值观引导,巧妙利用学生共性和个性

  首先,学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价值观引导,要树立起全校师生、家长的问题意识,合力达成育人共识,克服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教学。例如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提前把热爱合唱及擅长文娱活动的学生编排至一个学习小组。为了切实满足全体学生的共性学习需求和个性体验,使学生规避易忘的记忆特点,合唱课程可以包含合唱视频赏析、基础乐理合唱热身训练、演唱实践三个部分。每周两次(间隔一两天),时长控制在一个小时,按照1∶2∶3的时长分配进行相关活动。

  (四)科学设置,有效实施

  合唱社团课程的设置一定要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并且要在达成育人共识的前提下有效开展合唱教学活动和评价展示。

  1.科学编制教学计划

  在合唱社团课程开展之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合唱课程调研、再学习、反思,进一步科学编制教学计划。纳入课后延时服务的合唱社团课程,不同于应付比赛的“集训式”合唱排练,更应该注重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科学制订教学计划、服务于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

  2.紧紧围绕团员开展教育活动

  在农村开展合唱社团课程,要重视基础性训练,合唱需要团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因此要善于利用音乐活动,把团员之间的互动纳入教学计划。积极践行课程理念,通过团员自荐的方式,确定合唱团的指挥、钢琴艺术指导、声部长等功能性职位,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对其进行科学指导,利用“传帮带”的方式,探索“轮岗制”管理手段,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3.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各方合力育人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要“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基于此,教师要主动探索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例如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腾讯课堂、希沃白板等信息化工具,进一步深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提升合力育人成效。积极规划进行合唱成果校园展示,可以利用大课间时间,结合特定节日,邀请家长进校观摩展演成果。积极与社区党政办、团委、工会等部门合作,创造学生合唱成果展示平台,真正构建良好的素质教育生态。

  在农村学校科学规范开展合唱社团课程,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开展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学校、家庭、社会需携手促进“双减”政策的真正合理落实。同时,教师也要严格践行“育人为本”的价值使命,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与向心力。总之,实现有效减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正确反思社会功利化观念。同时,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线执行者,要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何云峰.构筑家校协同生态圈探索“双减”落地新路径[N].江苏教育报,2021-09-29(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