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心理与动觉音乐教学法。
心理与动觉音乐教学法是以演唱者的心理状态为基础开展的教学。歌曲演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合唱者的呼吸、心率、声调等身体活动,从而影响合唱的效果。心理与动觉教学法就是引导合唱者通过调整自己的心理来提高演唱技巧。身体组织的动觉在良好的心理下能够更好地与合唱曲目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合唱效果。
(一)激发合唱教学中的学习热情
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合唱教育受到学生音乐课节等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学生课业负担较大的情况下,使很多学生无法积极投入精力去参与合唱学习。这就需要音乐老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合唱兴趣,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合唱练习时间,使合唱成为舒缓学习压力、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合唱训练更好地开展。合唱是一项集体性的音乐形式,但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使得每个学生在合唱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歌唱能力、乐感等不平衡,音乐老师在合唱教学中要以引导学生的合唱热情为主,从合唱的积极参与中提高歌唱训练的有效性,音乐老师要清晰地认识到,合唱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要师生都付出更多的耐心,去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音乐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音乐活动当中,如欣赏他人的合唱表演或者参与合唱演出,通过观摩和评价来发现合唱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与音乐老师进行全面的沟通交流,有效地进行合唱技巧的完善。音乐老师可以将音乐鉴赏与合唱排练相结合,使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演唱思想,使合唱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愉悦之感。
例如,在国庆演出活动的合唱排练中,音乐老师指导学生先对合唱乐曲进行赏析,如《黄河大合唱》等曲目。《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虽然是一首音乐作品,但其出发了强大的爱国情感,为了更好地突出《黄河大合唱》激人奋进的主旋律,可以将独唱与合唱进行结合运用。通过不同的合唱形式来展现歌曲的感染力和凝聚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鉴赏中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在情感共鸣中不由自主地边欣赏边哼唱,从而增强了合唱的意愿和热情。歌曲鉴赏后,音乐老师可以将学生按照不同的音色划分声部。每个声部的演唱者要全面掌握各个声部的韵律和曲调,从而在声部互动和结合演唱时能够更好地把握演唱方法,使多声部合唱展现出层次分明之感,使学生在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歌声中激发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完善合唱教学中的声音训练
音乐合唱是由多个个体独唱共同组成,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演唱技法练习,提高每个合唱者的演唱基本功。合唱的基础是共同演唱的配合能力,而独唱则是根据自己的音乐特点和习惯去展示个人演唱特色,但在合唱中则要求每个演唱者都要按照自己所在声部的曲调和风格去开展演唱,这就需要演唱者要对自己的音量、音色等加以控制,保证合唱声部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为了更好地巩固合唱的效果,音乐老师要积极有效地指导和锻炼学生能够在演唱时保证所在声部的音域上做到声音高而不破、轻而不虚、响而不刺,使合唱时各个声部能够有效衔接,保证整首歌曲的连贯协调。音乐老师在加强学生的声音训练时,要先从音准着手,通过视唱练耳提高学生对每个音节的辨识力。音乐老师可以利用打击乐器或者肢体动作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控制合唱中声部之间的节奏变换。合唱的吐字练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合唱过程中字正腔圆的发音能够使歌曲内容更加清晰准确地展现给听众,提高合唱的感官效果。
例如,在合唱练习时,音乐老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呼气和吸气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演唱气息,老师要逐个检查呼吸动作是否正确、呼吸是否平稳,从而提高演唱的吐字准确性。演唱气息的稳定性离不开喉咙的运用,可以通过让学生反复进行发声练习来提高对声音强弱和快慢的控制力度,在练习喉咙的打开和闭合时,音乐老师可以采用“打哈气”的锻炼方式,使学生能够灵活地控制喉咙的运动。发声练习中需要喉咙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使声音能够连续稳定地发出,因此,学生要在反复的练习中摸索和总结规律,找到最佳的喉咙共鸣位置,再通过无声呼吸练习和伴音转化练习来拓展音域。在声音训练中还要注重科学使用嗓子,学生避免了过高声音的使用,通过合唱中的和谐发音能够起到保护嗓音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