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音乐基本技能的把握,而音乐欣赏课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中破解管弦类欣赏课的学习瓶颈是一线教师的教学难点。本文以经典管弦乐曲目为切入点,论述以“听+”模式,遵循音乐养成规律,即“听+ 哼”“听+ 讲”“听+ 演”“听+ 辨”“听+ 想”的模式进行教学实践,使学生较好地欣赏管弦类音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音乐 管弦类欣赏课 “听+”模式 审美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接触管弦乐少,知识储备薄弱,欣赏能力有限。而感受管弦类音乐作品的表现要素、情绪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学情,笔者通过发放问卷(七至九年级各70 份)并结合走访教师、学生进行调查。
表1:初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统计
注:发放210 份,回收有效问卷200 份。
通过统计分析,结合访谈教学实践困惑发现如下情况:
(一)经典曲目学生欣赏水平差异大。受学生的音乐基础水平、兴趣爱好,以及管弦类音乐作品本身的难度等因素影响,当前初中音乐管弦类欣赏课质量不尽如人意,教师不重视,上课流于形式。
(二)东西方音乐欣赏倾向性明显。这与学生成长环境、教师教学水平、家庭生活氛围等情况相关。尤其管弦类音乐作品在学生生活中占比较少,欣赏能力制约其偏好。
分析结果与课标导向差异巨大,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有效策略,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迫在眉睫。
二、基于课堂实践的“听+”教学模式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确立以经典为基石,以五重“听+”模式为教学手段的提升策略,力求在教学实践中破解学生在赏析西方音乐时,人文、地域等知识储备方面的瓶颈。立足课堂实践,通过“哼、讲、演、辨、想”五重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在五重教学模式的推进中,力求引导学生静心聆听,把握音乐要素,发展音乐思维。
(一)训练学生静听——转换学习状态
静听是学习管弦类音乐欣赏课的首要条件。笔者对学生进行的静听训练过程是:正式上课前,组织学生安静地坐好,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告诉学生,慢慢闭上眼睛,以愉悦的心情感受音乐,使身心得到放松。促使学生从课前的运动状态调整到静心状态,从文化课紧张的学习状态调整到音乐学习的轻松状态。
(二)训练学生带着问题听——发展音乐思维
很多管弦乐作品,对学生而言听起来是无头绪的,盲目聆听的效果非常不好。笔者在组织学生聆听管弦乐音乐作品时,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主题引领聆听。如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问题是:生活中的电闪雷鸣大家有切身的感受,而音乐作品如何表达?学生在聆听时就会去体味,主动聆听,积极欣赏作品要素、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三、基于课堂观察的“听+”教学模式
转换学习状态,发展音乐思维;推进五重“听+”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主线清晰,流程明确,立足课堂观察,进行动态调整。
(一)以“听+ 哼”模式,让优美旋律萦绕学生心间
初听管弦类音乐易走神。初中管弦乐欣赏课以《第五命运交响曲》《卡门序曲》等旋律最为激烈和振奋人心,易接受,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哼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在《卡门序曲》音乐主旋律欣赏时进行哼唱,感受旋律中的速度、力度、情绪等要素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感受音乐作品的表现内容及情感。一是学生都很投入,都很享受优美的旋律。音乐停止后,学生哼唱仍旧意犹未尽,达到了感受音乐美的育人要求。二是学生兴趣被激发。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主动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随着乐曲哼唱。旋律线如同小溪般在学生心间流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乐感,并逐渐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学生喜欢音乐的程度和听懂音乐的程度,在课堂中明显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