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文化方面,中国传统音乐引起了音乐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音乐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目前广泛使用的三版小学音乐教材(民教版、人音版、湖南版)进行了考察,以期为中国传统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融入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中国传统音乐
在不断发展的音乐教育格局中,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维护和珍惜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这一认识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推向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前沿。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和有待开发。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加强基础音乐教材建设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对现有音乐教材的细致分析和研究,优化其内容,能够确保其真正服务于教育,同时有效传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小学阶段是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音乐课成为小学生沉浸在中国传统音乐世界中最直接的方式。音乐教师主要依靠教科书作为音乐教学的指导框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学音乐教材与国家课程标准同步发展,体现了义务教育的不断完善。这些教科书所蕴含的价值观对参与这一教育旅程的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01年教育部发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音乐课程标准已出现多个版本,内容不断完善。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曲目呈现出鲜明的中国传统特色。在教材中增加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势在必行,这样我们才能在小学教育的框架内,发挥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小学生学习课本,可以防止他们崇洋媚外,防止教育“西化”。将中国传统音乐纳入小学音乐教材中,进行专门的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培养学生与文化之间的牢固联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推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国传统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
1. 青少年明确民族文化身份的必要性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与生俱来的探索动力。在这个关键阶段,正确的引导对于塑造他们未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在各个学科中,音乐教育的深远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在这一时期进行“母语”音乐教育十分重要。中国传统音乐包含了不同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全面学习这些传统文化,青少年学习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祖国,培养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是地区和平稳定不可或缺的支柱,中华民族今天的成功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从秦始皇灭六国后强调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来看,统一和有凝聚力的文化对于确保国家的稳定具有关键作用。当今世界上,许多冲突和战争源于文化分歧和不同宗教的冲突。因此,加强青少年学生对母语文化的接触和了解,让他们形成清晰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至关重要。
2. 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
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认同感至关重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正是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融合,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众不同。虽然汉族人数占全国总人数中的较大比例,但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缺失了任何一个民族,中国的传统文化都会失去色彩。一个民族无论大小,其文化传统都是无价的,需要保护和传承。学生要共同努力学习和传承这些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确保它们延续下去并防止它们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一个令人心酸的例子是,笔者在泉州惠安县采集民歌时,惠安地区穿着传统服饰的绝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妇人,年轻群体中很少有人穿这种传统服饰,因此,这些传统服饰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消失,这种担忧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不可否认,传统的民歌、器乐、戏曲、工艺在中国各地正在逐渐消失,给中华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各个民族的人都必须具备唱本民族歌曲、跳本民族独特舞蹈、掌握本民族乐器的能力。正是通过对自己独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才能确保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得到保存,并在继承和保护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3. 有利于母语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母语音乐教育虽然不能从本质上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创新,但却是保存民族丰富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纳入小学音乐教材的中国传统音乐并不是《民歌集成》的直接复制,而是精心挑选的作品。经过音乐家的精心加工和改编,歌词适合学龄儿童,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基础教育就像参天大树的根,只有扎根在肥沃的土壤中,大树才能枝繁叶茂。因此,我们必须特别重视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内容、探索中国音乐知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优秀的民族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敏感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为青少年学习者提供积极的心理引导。总之,将传统音乐纳入小学音乐教材中,可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不同民族的团结,使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创新,对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极有帮助。
二、小学音乐教材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内容进行分析,笔者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三个问题:
1. 中国传统音乐多样性与包容性不足
目前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歌以小调为主,缺乏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所包含的特定歌曲存在差异。例如,只有湘版收录了来自江苏的歌曲《打麦号子》,其他两个版本都没有。此外,人教版汉族民歌内容较少,忽略了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区优秀地方民歌的收录。经过仔细分析,教材中的戏曲教学主要围绕京剧展开,导致中国各地的各种戏曲形式在教材中的存在感较低。中国的戏曲文化十分丰富,全国有300多种不同的戏曲。这些戏曲与当地语言、风俗和其他民间音乐形式紧密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著名的戏曲包括昆曲、黄梅戏、豫剧、湘剧、粤剧、沪剧、评剧和秦剧。遗憾的是,教材未能对这些其他戏曲形式进行全面介绍,使学生错失了接触中国传统戏曲的机会。解决小学音乐教科书中缺乏音乐多样性的问题至关重要。虽然有人认为某些音乐可能不再与当今时代相关,或者似乎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但笔者坚信,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每一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中国多元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塑造当今中国文化都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