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小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及其相互作用,寻求发现有效的策略和技术来整合这两个方面。此外,本文挖掘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当代小学音乐教材的时机。课程和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探索以音乐为载体的多种创新形式,通过小学音乐教育引导青少年学习者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深入探索。这种整体方法旨在实现提高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刻理解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小学音乐
当前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其思想人文精华,适应时代要求,这一变革过程旨在确保中国文化散发出持久的魅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表达了这一观点,强调要振兴中国传统节日,增强其文化深度和意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具有内在的文化价值,必须振兴。该文件进一步强调了培养具有坚强道德品质的个人的关键作用。它主张遵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和教育需求的教学原则,是把中华传统文化无缝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艺术体育等教育各个方面的指导思想。这种整体性的方法特别注重幼儿和中小学教材,努力构建完整的中国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2015年,山东省出台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凸显德育的核心作用。它鼓励在音乐和语文等学科中探索和完善德育元素。文件结合小学音乐课程的特点,明确了德育目标和类别。它力求将音乐课程的核心能力与德育结合起来,从而强化音乐的教育功能。总体目标是通过学科道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座谈会上,提出了令人瞩目的美育愿景。他主张创建有科学依据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该体系以艺术课程为核心,倡导多学科无缝融合、美学与人文融合。学校以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提供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总之,这些指示和政策强调了国家致力于在音乐和其他学科领域重振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承诺。其目标是创建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教育框架。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当前国内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渗透现状
本文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四版”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广东花城出版社(2013年版),分析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通过梳理后发现,这些教材中共入选24首与“春节”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其中声乐版3首歌曲和2首欣赏曲,山教版4首歌曲和4首欣赏曲,湘教版总共有2首歌曲和2首器乐版,一节综合演奏课,花城粤语版有欣赏歌曲2首,欣赏乐曲5首。“清明节”文化主题音乐作品共3部,其中山教版教材1首,湘教版教材1首演唱歌曲,1首欣赏歌曲。“端午节”主题音乐作品在每版教材中各1首,共4首。但是,没有与“中秋”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
分析表明,目前小学音乐教材中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入程度较低。纵观“四版”教材,此类作品一共只有30部,不到全部音乐作品的十分之一。此外,这些教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表述在体裁上较为单一,重在欣赏音乐而非歌唱音乐。主题呈现形式有限,主要围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其他传统节日主题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则鲜有提及。此外,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音乐作品在各版教材中的分布并不均匀,有的年级甚至没有这样的作品,导致学生认知进程缺乏连贯性。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教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入有限。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前提
1. 民族音乐中的“节日”情感
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作品,与传统节日习俗息息相关,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们与这些庆祝活动相关的深刻情感和自我意识。比如中秋佳节,玄宗游月宫,创作《霓裳羽衣歌》。壮族民歌《请月姑娘》,粤语传统民歌《彩云追月》,指挥家彭修文改编民族管弦乐曲《花月圆》,均体现了浩瀚夜空月下歌唱之美。这些音乐作品利用音乐语言描绘了节日期间出现的迷人风景。同样,在端午节期间,我们会见到琵琶独奏《龙舟》和粤曲《赛龙》,生动地描绘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此外,《晚安》和民乐合奏《飞龙舞凤》《舞金蛇》等也为节日气氛带来了亮点。这些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有助于营造节日的氛围,保护和传承节日文化。虽然与传统节日没有内在联系,但它们承担着以民众所接受的经典和熟悉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伴随着节日,它们渗透到无数家庭中,表达了节日情感。中国音乐史上出现了一系列从传统节日习俗中汲取灵感的民族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表达了人们对这些节日的深厚感情和崇敬之情。其动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营造了喜庆的娱乐氛围和庆典仪式,同时也促进了节日文化的传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2.“节日”里的音乐传承
音乐与传统节日习俗的和谐融合,能够以传统节日为媒介,促进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传播。例如,元宵节“玩龙灯”“划旱船”等活动风靡全国,这是通过节日民俗传承下来的汉族传统舞蹈形式。传统民间舞蹈“周村芯子”,即现今山东省淄博市周村人民在正月十五表演的民间艺术,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以锣、鼓、笙、唢呐等乐器伴奏的高跷秧歌与北方乡村的秧歌、社火、太平鼓都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内容。
传统节日作为复杂的文化表现形式和载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四川的《川江船工号》就起源于船工拉纤的劳作,它融入了实际的劳动当中,统一了船工的动作。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这些宝贵的文化通过艺术家和公众的传承,使音乐的语言得以保存。传统节日是彰显流行音乐艺术技巧和才华的最佳场合,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因此,对于音乐教育者和普通人来说,从基于民族认同的现代视角批判性地审视传统节日至关重要。许多音乐家已经着手将传统节日与音乐相结合。
例如,著名歌手余文华及其创作团队历时两年,创作并发布了融合福建方言和南音独特“腔调唱法”的《唱国学歌——中国节日记忆》,体现了一种与节日相关的传统民间歌唱风格。北京歌剧院民族乐团《龙争锦绣弦动汨罗舞曲》旨在引导人们在“乐”的悠扬空灵境界中领略“礼”的博大精深,在“礼”与“乐”之间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