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新思考

作者: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 张敏华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03-27

  摘要: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第一个突破就是强调核心素养。本文阐述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新思考:我们要改变平时不看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合理定位和整合教材内容;科学地进行学段衔接,扎实做好双基教学,并优化其过程,实现双基到素养的质变;寻找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将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和完整,让每一次教学都有根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音乐实践,在音乐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加深文化理解、培养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材;双基;素养;实践;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发布,我们应该用新思想、新理念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崔允漷教授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标的修订,将带来哪些教学上的变革?》一文中写道:“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素养是后天习得,一定要经过学习而逐步养成的……20年前我们就没有讲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是什么:知识技能(双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线老师一操作、有些专家一操作,就变成了三条目标、三类目标……所以我们这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1)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笔者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新思考主要是:教师首先要理清教材的素养定位,实现从双基到素养的升华,让核心素养逐步走向深度化,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自我实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看地形—教材的素养定位

  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位音乐教师新学期的教学流程:明确自己所教年级,拿好教科书、教参及相应音响资料,这就是新学期的准备工作了;接着开始教授一课又一课、一个单元又一个单元,教完基本的几个单元后,开始总复习和考试。以上就是很多音乐教师一个学期的基本教学流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管自己耕耘的那块“自留地”。或许我们应该停下来,看看周边“庄稼”的长势情况,再看看“自留地”的生长环境,顺应时令地给“自留地”浇水、施肥和松土,毕竟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让“花花草草”茁壮成长。开学初,当我们拿到教材后,很少有教师会主动去钻研音乐学科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总体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以及了解什么才是核心素养的内涵,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分别是什么,等等。实际上,我们应该改变惯有的教学流程,从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开始,看一看自己所教学段的学生在之前已经(或应该)具备的素养基础,明确本学年需要达成的音乐素养目标,以及一两年后学生要具备哪些音乐能力?从而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地去帮助学生达成本学年的音乐素养。

  比如,小学音乐教师在研究小学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去看看初中、高中的音乐教材,因为有些内容其实在小学教材中也会有所涉及,只是教学目标、教学深度等不同。教师不能只关注“今天需要教些什么”,而是应反过来思考教材安排这个课题的意义是什么?它要培养学生什么音乐能力?之前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是什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教师看待教材的视野开阔了,对教材的挖掘层次就会更深,也才有能力思考教师如何更好地教、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让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让简单的内容深度化。站在课堂远处看教学,走进教学去看每一节课,边教边反思并退出身来看看整个教学环境,才能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地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郝松德老师在《“用好”教材虽本领“用活”教材才智慧—对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使用教材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每一本教材都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但‘一套课标,几套教材’的现象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实现课程标准目标的唯一途径。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对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持批判的态度,在实际使用中要认真地研究,这就需要教师以高超的专业素养去加以审视、修正。”(2)教材是学生音乐学习的“总策划师”,需要继承传统,又要改革创新,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取舍有度,方能让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

  二、挖地基—从双基到素养的升华

  (一)合理衔接,打好素养基础

  要想建造一幢高楼,一开始我们不是拼命地往上建构,而是先往下挖出很深的地基,且向上建造得越高,地基的深度就越深。这是什么原理呢?地基就像树的根,树根扎得不深或被腐蚀了,树就会倒。音乐课程中的双基教学就如盖房子前的打地基环节,基础打得不牢,课堂教学就无法优化,更不会被学生所喜爱。笔者近期在公开课上借班执教了一所实验小学的三年级的课,学生们的音乐素养让笔者非常震惊,原本计划十分钟完成的歌谱教学,用了两三分钟就圆满完成了。歌曲中的教学难点—附点八分节奏、八分休止符,轻轻松松就解决了。课后笔者了解到,这个班级是授课教师从一年级带上来的,且平时每一课该讲的知识点都踏踏实实完成。而笔者现在教的三年级班级由于今年刚接手,且之前基础打得不够牢固,导致在教授附点八分节奏、八分休止符等知识点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解决。其实附点八分节奏在二年级已经涉及,如果教师在平时能够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教学,这些就不会成为三年级的教学难点。

  很多学校在分配教学任务时,往往缺乏对学段衔接的考虑。因此,首先建议分管校领导能让音乐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带到六年级,以此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其次建议音乐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不仅要了解本学段的音乐知识结构体系,更要注重教材的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素养达成度才会更高。

  (二)双基不离,注重素养实践

  素养目标不是靠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达成的,要强化学科实践。笔者外出听课后发现,很多音乐课都会加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播放吸引眼球的各种视频,加入跳一跳、奏一奏及小组活动等,似乎音乐课不融入些综合元素就不是教学新理念的体现。回想一下,现在的音乐课上还有多少发声、节奏、音准的训练呢?还有扎扎实实的二声部合唱训练吗?还能听到一开口就是训练有素、高质量的童声吗?技能训练到底还重不重要?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音乐课非常需要学科技能,脱离学科技能的课堂是无法走远的。我们应该在各种富有童趣的音乐体验活动中渗透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素养。

  例如,针对小学音乐教材中涉及的基本节奏型—、、、、、、、、、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单一节奏的基础上进行节奏组合,或进行节奏接龙游戏,常态化地开展节奏训练。而且对于节奏的训练要建立在音乐情感的基础之上,注重节拍的美感,重视听觉先行,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节奏、轻声读出,并拍击出节奏强弱的美感。同时,还可以给节奏片段取一个富有情趣的名字,比如“上学路上”“旋转木马”“爷爷修电器”等,与生活场景相联系,让学生去感知不同节奏的特点,逐步提高节奏感。此外,还要认识到节奏是基本的音乐要素,感知音乐节奏与音乐形象的密切联系,避免脱离音乐形象的机械训练。如此一来,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更为高效,教师才有更多时间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作品,使其富有表现力地唱好歌曲,并将“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这一理念润物细无声于每一节音乐课中。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