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音乐教学应以音乐为本凸显学科特色,基于审美特性发挥美育功能。以《声音的要素》一课的教学为例,让学习方式重体验,让组织形式多变换,让学习内容联生活,构建“以美育人”的音乐课堂样态。
关键词:以美育人;儿童在场;小学音乐;《声音的要素》;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艺术课程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坚持以美育人”。可见,我们的音乐课上不仅要有“美”,而且应有“人”。从人的角度出发,让音乐教学的每个瞬间都与人相伴,可以成为实践音乐学科育人的一个切入点,即形成以学生为出发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向学生生活的音乐学科学习活动,让儿童在场。本文以《声音的要素》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以美育人”的音乐课堂样态。
一、 让学习方式重体验
《声音的要素》一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一个月的一年级新生,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音有高低、长短的基础上,本课时要进一步学习一个新的节奏符号即二分节奏符号,并知道音有强弱。可以看出,学习内容的知识性是很强的,如果从知识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节奏符并知道节奏符在歌曲中的作用,接着运用符号读一读节奏儿歌,唱一唱歌曲,最终加入不同的强弱力度来演唱。但从“人”的角度去设计,课堂就能够呈现出不同的场景。
【片段1】
(“看看老师走路的样子,用‘长’与‘短’说出来。”随着教师有节奏的行走,学生以先前课堂学习的经验,轻松地念叨着“长长短短长”“短短短短长长”……)
师(用很夸张的动作走出非常长的一步)看一看,老师的步子和前面有什么不同?
生最后一步比以前长。
生最后一步特别长。
学生自然地模仿教师走路的节奏,念道:“短短短短长——”
师(出示二分节奏符号)我们可以用这个符号表示这个更长的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
【片段2】
(“大家来做小指挥”:随着海顿《惊愕交响曲》的旋律挥舞双手,表现出乐曲中长短不同的变化。随着对音乐的逐渐熟悉,学生的动作更加自然自信。学生正以动作享受音乐之时,音乐突然出现一个强音,学生的动作瞬间凝滞。)
师怎么了?发生什么了?
生吓了一跳!
生太大声了!
师很大的声响,在音乐中叫作“强”。
(板书:强。)
师你可以用一个塑形动作表现出刚才的感觉吗?
……
以上是本课教学中“二分节奏符号”与“强”概念的新授过程,或以节奏动作感知,或以名曲旋律引导,都是以学生体验为先的教学过程。在这些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关注的首先是人——学生,关注他们对音乐的基本感受与学习诉求,并以不同的音乐感受形式来唤起他们的内在情绪,鼓励他们以自然的表现来表达真实感受。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眼中有人,引导教学超越知识本身,迈向“知音识曲,向善尚美”的音乐育人目标。
二、 让组织形式多变换
从音乐学习的角度看,学生通过音乐与他人交往,主动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将自己获得的直接经验与他人分享,促进彼此交流,同时内化获得的间接情感经验,实现自身音乐表达与创造能力的提高。这种与身边人共成长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群体的和谐与共进。从育人的角度看,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能力的发展中强起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学科育人的重要内涵。
所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要利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身边始终有人,建立与他人恰当的联系。本课用了如下教学组织形式:
1. 圆圈队形。
可以与所有人面对面,观察到每个伙伴,意识到大家组成了一个整体,有利于建立集体意识。本课教学中,热身集体舞《七步舞》、音乐游戏《问好歌》等都采用了这个队形。
2. 满天星(散点)队形。
个体位置不定,通常是随着音乐活动的进行进入随机位置。随意的同时也要注意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扎堆不拥挤,让整个教学空间被均匀分占。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相对自我的组织形式,自由而有新鲜感,却又是在一定规则内的,即规则带来真正的自由。本课教学中,音乐游戏《上学路上》就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队形;之后在“音乐的长短”的教学中,教师也是在站成“满天星”队形的学生间穿走游戏,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与自我表达。
3. 小组组合。
视活动需要,可以随机报数组成,也可以自行选择伙伴;既可围坐商量交流,也可以各种形式开展表现练习。这是推进自由表达较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小组中,学生除自由表达外,还需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并及时加以吸收与调整,建立一种小群体的社会关系。良好关系的建立,直接表现为小组合作中流畅有创意的音乐表达。本课教学中,创意节奏游戏“我帮老师”就是小组成员间的节奏传递与合作活动。
当然,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形式还有很多变化,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艺术特点进行有机的组织,而不局限于某些定式。但不论怎样的变化,都无外乎让学生身边有人,与他人建立或远或近的联系,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流。进而,学生以学科学习为媒介,以音乐学习为出发点,建立良好的学习交往习惯,获得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 让学习内容联生活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结合所学的强、弱概念进行节奏编创,主要指向创意实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请学生聆听小动物的声音,体会不同动物声音的特点,如牛叫声长而有力、小鸟叫声短促轻巧等,再让学生编出一定的节奏把它们模仿出来。但如果想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让学生学会“用学科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学科的思维方式思考世界,用学科的价值观解释世界,用学科的语言表达世界”(1),教师就需要思考:学生的世界是什么?他们的世界里有谁?基于此,调整之后本课该环节的教学过程如下:
(屏幕上出现娴静美丽的班主任老师的照片。)
师她是谁呀?
生(欢呼)是吴老师!
(学生忍不住回头望向同堂听课的班主任,脸上的笑意明摆着就是在说:“我发现你了呀!”)
师那你听,在我们放学之后,吴老师在干什么?
随着教师播放的声音,教室里传来学生的细细碎语:“在做饭”“在打球”……突然一个学生说:“这是排桌子的声音!”学生一下子恍然——“老师在整理教室。”“对,在打扫卫生!”教室里七嘴八舌的声音明显底气足了起来。随后影像伴随着声音出现——窗外天色已暗,戴着口罩的吴老师在空空的教室里扫地、洗拖把、排桌椅、消毒……发出了长短、强弱、音色各不相同的声音。分析完各种声音的特点,教师又发出邀请:谁来帮助吴老师,加入她的劳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