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教学必然要成为审美教学。既明确又模糊的审美概念认知,不适应音乐审美教学目标导向要求。为推进小学音乐审美教学高质量发展,必须明确认识审美内涵,深入发掘课程审美内容,创新建构音乐审美教学目标价值体系;必须全面落实新课标审美精神,坚持审美素质整体培养价值观,围绕主体审美素质个性化发展,形成多维度、多层级、多序列的审美教学目标价值体系生态结构:音乐知技审美、音乐情感审美、音乐行为审美、音乐个性审美。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素质;教学目标;价值体系;审美感知;
“音乐艺术唯一的、永不磨灭的东西是音乐的美”[1],音乐教学必然要成为审美教学。“审美”是一个热词,在诸多领域被广泛使用,其概念的定义存有学科差异和时代变化,没有“确定的、终极性的、一以贯之的界定”,因此“总是表现出较强的普适性和宽泛性”[2]。既明确又模糊的审美概念认知,一方面适应音乐表现世象、抒发情意的抽象规律,另一方面又不适应音乐审美教学目标的导向要求。因为存在这个适应性矛盾,一些教师对于音乐审美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审美教学或隔离知识和技能教学,或等同情感熏陶和体验,或疏远意志行为和人格品质培养,盲目追随,流于形式。为改变审美目标不清晰的状况,推进小学音乐审美教学高质量发展,必须明确认识音乐审美的内涵,深入发掘课程审美的内容,创新建构音乐审美教学目标价值体系。
一、音乐审美教学目标价值体系建构的依据
教学目标乃教学活动之“魂”,孕育教学育人的生命力。科学建构音乐审美教学目标价值体系,将审美提至教学目标的高度发挥音乐的育人效能,旨在践行美育方针,深入推进审美过程,让音乐教学迈向审美自觉,从而有效促进学生音乐审美素质健全发展。在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变革中,音乐审美含义增新了,审美育人价值增大了,自然要托举审美教学目标,使之成为引领音乐教学质量提升的思想和行为航标。关键要破除审美教学独立存在的思维定势,树立音乐审美教学目标整体观:音乐的本质就是美,一切构成因素都融入美的“光谱”,音乐教学不存在与审美隔离的其他义项,知技、情感、意行、思想、品格、道德、人文精神等素质培养都应融入审美教学,视为审美教学的目标生态。审美教学目标指明审美素质培养的指标和规格,决定着音乐审美教学的内容整合、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质量评价。不管是课前预设,还是课堂调适、生成,其价值取向和培养要求都应明确清晰、具体可行。建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贯彻“课程标准”审美精神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新课标”)突出“坚持以美育人”理念,从审美的丰富、复杂的内涵体系中,将“审美感知”列为核心素养第一要素,阐明它“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也指明了它“是艺术学习的基础”。审美感知在艺术核心素养内涵中,对于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奠基意义贯穿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及教学评价等价值体系中。审美感知的价值方向明确了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发展的能力基点和艺术审美教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能从根本上消除教学实践中的审美认识模糊和行为错乱现象。要明确认识课程目标的审美感知导向意义,它规定了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通过“总目标”举纲和“学段目标”张目,具体表明审美感知教学内容及规格,如“总目标”要求“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游唱·音乐”规定“能积极参与演唱、演奏、歌表演、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积累实践经验”,这是音乐审美感知教学内容和规格要求。明晰的课程目标为课程内容整合及学业质量、教学评价等指明了审美感知的价值方向,从而让艺术审美教学落地生根。在艺术综合的课程环境中,“以艺术实践为基础”的课程内容的全面实施必然达成统一教材(课程)与校本教材(课程)一体建构,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审美育人的全覆盖,让艺术审美教学开花结果,形成以美育人的新活力、新面貌。值得强调的是,课程目标在倡扬审美感知教学价值的同时,将艺术素质培养引向“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培育”的融合境界,提至“立德树人”的高度,让艺术教育的美育任务得以全面落实,从而放大了艺术教育以美育人的主体效能。
2. 适应主体学习心理特点
音乐审美素质是“由欣赏、表演、创作三种能力与审美需要、相关知识及价值态度三种周边支持构成的”[3]。建构音乐审美教学目标价值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全面发展,应当遵循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规律。整体上讲,小学生心理反应活跃、发展迅速,审美素质表现出动态化、形象化、个性化特点。由于年龄跨度大(1-6年级),审美心理阶段性、过程性发展,审美感知能力发展不同步,但听觉、动觉、视觉等感知协调能力逐步增强[4],形成音乐通感学习优势。审美兴趣由感官兴趣向自觉兴趣、志向兴趣提升。审美想象由无意趋向有意、由笼统趋向具体、由模仿趋向自由。审美情感“经过多种心理功能的处理(理解、想象)”和“对日常生活情感的形式化、程序化和组织化”[5],逐步向高级情感发展,情感内容逐步丰富,相近率逐步提高[4]。审美表现是主体的行为活动,主要是歌唱、演奏、表演等,其能力和质量逐步提高。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建构小学音乐审美教学目标价值体系,既要形成学段和年级梯度,又要突出学段和年级重心。
3. 遵循音乐艺术学科特性
音乐学科的美育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音乐教学就是审美教学。建构音乐审美教学目标价值体系要遵循学科特性,让学生融入音乐听觉艺术大美境界:感受知技美、想象形象美、领悟思想美、体验情感美、表现动态美、历练心志美,形成人格美。如果不能明确体现音乐学科特性,就会使课堂教学步入误区。音乐学科特性主要有三点。(1)声音特性。音乐以声为美,“构成音乐特殊性的一切其他因素,其根源都在于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其物质材料的”[7]。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造型,只有聪慧的听觉才能感知音乐美的真谛。音乐审美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觉感知在通感中的“引擎”作用。(2)情感特性。音乐因情而美,音乐情感像涟漪、似潮汐、如风暴,在时间里演绎不尽。音乐审美教学目标应突出情感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深刻感受音乐情感美,并且“把情感视为现实生活的折射,纳入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范畴”[8],激发学生个性化情感体验。(3)动态特性。音乐以动创美,它是“为了自身的社会存在而要求表演的艺术”[7]。仅有乐谱而没有奏、唱等动态演绎,就表现不出音乐声音美。音乐表演是动态美的集成,追求声、形、情、意自然融合。审美教学目标应聚焦音乐情境活动,让学生先感受音乐整体美,再有序体验音乐元素美,在此基础上最终领悟音乐无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