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音乐个性审美教学目标价值取向
个性审美是学生自能、自主、自觉的审美,以个体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音乐学习中,个性审美体验获得的心理感受最为深刻。应着力建构音乐个性审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音乐知技体验音乐情感,呈现音乐行为,实现对音乐意蕴的独特参悟。“个性化目标教育”是俄罗斯学校着力实验的现代教育创新理论,“突出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强调‘以人为本’的宗旨”[11]。音乐审美最终要归至个性审美:从学科特点审视,音乐由于表现意蕴的不确定性自然会通过美妙的乐声打动学生心弦,让学生发挥通感能力获取个性审美信息(形象、色彩、动态甚至味道、温度);从主体特点审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心理能力存在差异,对音乐美的理解与表现自然不同音乐教学虽然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互动,但学生只有通过个性锻炼才能实现审美素质转化和提升。实现个性审美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崇高追求。
音乐个性审美教学目标育人价值渗透在知技、情感、行为审美教学目标价值体系中。其一,渗透在知技审美教学目标价值导向中。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调适审美方式,达成个性审美目的。课堂教学中,在对知技审美能力标准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应以分层教学放飞学生知技个性审美自由。其二,渗透在情感审美教学目标价值导向中。音乐情感审美虽有“一定的指向性”,但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和宽泛性”[12]。音乐情感熏染力极强,音乐主题情境可以导引或控制学生情感审美倾向。但音乐情感培养不能满足于主题情境“指向性”审美教学,还要深入推进个性情感审美体验,激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意义形成独特感悟和个性表达。其三,渗透在行为审美教学目标价值导向中。学生在演唱、演奏、表演、编创等行为审美活动中,以行为表现演绎音乐美,以音乐美修炼行为美。行为审美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精神,即使对教师明示的审美意蕴的认知、示范动作的模仿,学生都要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情智配合才能完成,其结果必然包容个性审美创新。行为审美教学目标育人价值要在满足学生听、唱、奏、舞等艺术学习需求的过程中,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审美能力的发展,锻炼和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这正是音乐“以美育人”“立德树人”之精神旨归。
参考文献
[1]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M].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14.
[2]姚文放.“审美”概念的分析[EB/OL].(2014-07-21)[2021-02-22].http://www.cssn.cn/zhx/zx_mx/201407/t20140721_1262048.shtml.
[3]周海宏.国民音乐审美素质的构成与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层次[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04):13.
[4][6]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02-105,112-113.
[5]王家祥,杨阳.音乐审美情感[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6(03):52.
[7][9][10]卓菲娅·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M].于润洋,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9,132,42.
[8]申波.音乐审美特殊性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02):42-45.
[11]刘玉霞.俄罗斯现代教育学中个性化目标教育理论的基础摭谈[J].新课程研究,2014(08):18-19.
[12]薛咸宁.浅论音乐审美个性的培养[J].黄河之声,2007(17):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