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200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对戏曲进校园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实施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探索开发京剧校本课程,推动京剧进课堂是一条重要途径。
一、开发切实可行的京剧校本课程
1.京剧校本课程培养目标
实施京剧进课堂,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自信,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审美感知,通过综合京剧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二是艺术表现,通过京剧艺术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力;三是文化理解,通过了解京剧发展渊源,追溯京剧经典剧目历史,理解京剧表演的文化内涵和京剧艺术的文化精髓,树立文化自信。
在学习京剧经典唱段的演唱和表演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实现育人价值。学生在京剧进课堂这一艺术活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团队合作及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自觉思考、自我担当能力。
2.京剧校本课程设计原则
一是面向全体,培养兴趣。兴趣是京剧校本课程的切入点和第一导向。培养兴趣,把学生投射到京剧的故事情境中,使他们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和扮演体会历史人物的品格,进而在唱、念、做、打等表演体验中,深入学习和探索京剧文化。
二是培养审美,提高素养。课程内容要体现京剧的艺术美。要选择经典作品和容易上口及有名的唱段、体验美的化妆、装扮美的服饰,尽量做到形体与演唱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京剧表演的意韵,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京剧艺术的形、神、韵。
三是实践为主,注重过程。教学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合作和自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索京剧的奥妙,理解京剧的内涵,把学生主动参与和表演的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是层级培养,选拔精英。要充分尊重学生特点和个体差异,为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在“面向全体,培养兴趣”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特点进行“层级培养,选拔精英”。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基础上,设置阶梯性课程内容,因材施教。
五是多元评价,持续发展。对中小学生而言,京剧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仅从京剧的旋律来说,更多要靠学生的模仿与感悟,如果要求过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坚持多元评价,从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3.京剧校本课程设置
为使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感兴趣的学生、面向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将京剧校本课程分成三级:一级课程是覆盖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以京剧文化理解、京剧艺术初级体验为主。内容包括常规音乐课中的京剧文化、京剧经典唱腔学唱、京剧化妆体验,形式上有京剧文化讲座、京剧进校园演出、京剧集体舞展示活动等;二级课程是校本课程,主要针对自主申报的部分学生,基于个人兴趣进一步对京剧表演艺术进行较深入的探究与学习,在校本课上排练经典剧目,同时定期参加京剧演出和比赛;三级课程是社团深入培养课程,面向在京剧表演及相关素养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学内容以学习京剧表演艺术为主,指导他们表演较完整的剧目,在艺术表现力、唱腔韵味、身段身姿上有较高要求。
4.京剧校本课程重在落实
一是师资引入。京剧由于其专业的唱腔、身段、表演等特点,使得在进课堂之初就必须考虑其师资问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京剧进课堂作为本校特色课程的发展样态和发展深度。因此,可以通过三级课程规划加以实施。一级课程由学校教师在常规课上进行京剧相关知识的普及;二级课程由学校教师与京剧团专家定期指导相结合。专家在准备阶段先对教师的京剧片段演唱给予专业指导,学生现场观摩学习;三级课程由专家授课。学习三级社团课程的学生,已经在前面两级课程的学习中有了一定剧目、唱段的积累,据此专家从唱腔、身段、表情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在专家指导过程中,学校相关教师跟随课堂学习,积累专业经验,提升个人的京剧素养,提高一级和二级课程的授课能力。
二是激发兴趣。持续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是实施京剧校本课程必不可少的。比如,在课程初步推广阶段,可以邀请京剧团进校园表演经典剧目,让学生在现场感受京剧的魅力。在课程普及阶段,可以邀请专家从化妆、唱腔、身段、乐队伴奏以及传统文化解读等方面进行深入指导,以激发学生选修京剧校本课程的热情。
三是自主规划。在常规课(即一级课程)阶段性授课之后,学生对京剧、对自己京剧表演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可以自行规划选课,申报二级或三级课程。申报三级课程的学生需要经过京剧专家教师的考查才能进入社团,参加更加专业的京剧学习。
四是多元评价。在评价京剧表演时,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每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反馈,如某一身段的表现方式、学生在动作学习和内涵理解上的情况,学生参与艺术表演的次数、舞台表演的状态及表现力情况,期末考核时个人及团体展演时的唱腔、身段、韵味的表现情况等。
二、京剧校本教材的内容选择
就京剧本身而言,其较强的专业性增加了京剧进课堂的难度,一方面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京剧专业化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教学手段的应用、挑选曲目的能力也提出了挑战。
1.京剧曲目挑选原则
京剧进课堂能否被学生所接受,归根到底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层次为学生选择适合其心理发展、能力发展的京剧曲目,若难度不匹配或京剧内容主题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尽量选取较好演唱和表演的经典京剧曲目,如《报灯名》《卖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梨园春色映童心》等。
2.京剧曲目挑选标准
京剧曲目的挑选可以从主题立意、主题内容、唱段难度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优先选择那些传唱率高、正确价值观引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京剧曲目选段。当然,还应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比如有的男生比较好动,喜欢武戏,就不妨挑选《三岔口》《白水滩》《雁荡山》等剧目,配合“锣鼓经”练习“把子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