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新思考

作者: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 张敏华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03-27

  (三)从双基的量变到素养的质变

  笔者在跟一位资深的音乐学科带头人交流时意识到,近几年来很多地方学生合唱比赛的水平在下降。归根结底,问题的根源不在合唱比赛,而是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出了问题,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浮躁,缺乏一种静下心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与信仰。相反,有些学校持之以恒地坚持几年做一件小事:在音乐课堂中进行音准、节奏的双基训练,比如用击拍法学唱歌曲、开展节奏组合训练、运用科尔文手势训练音准、唱一唱简单的和声音程等,这些学生的音乐素养会明显高于其他班级。若这样的学生去参加合唱比赛,既不用突击训练,也不用焦虑于比赛的训练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马拉松运动员的耐力不是一天练就的,学生的素养也不是几天就能速成的。以节奏素养形成为例,我们应该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注重教材内容的纵向衔接,将涉及的节奏罗列一下,看看小学音乐教材中什么时候出现附点节奏?什么时候出现切分节奏?什么时候出现休止符?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每一节课下来都要让学生学有所获。例如,这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新的节奏型,下一节课学会听辨和声音程,再下一节课了解音乐速度,扎扎实实地把每一节课的难点解决到位,避免每一年的音乐学习都是在重复“炒冷饭”。从低年级的科尔文手势到中年级创作两小节的歌谱,再到高年级创作一个简单的乐句或一小段乐曲,使学生的音乐能力随着学段的递增不断提高,实现从理性到感性的审美感知,从量变到质变的素养提升。

  三、建框架—素养深度化

  (一)点面结合,强化素养

  假如说教材是一幅名画,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临摹名画的过程。临摹的最初阶段就是训练技能技巧,做到形似;最高阶段则要求能够感悟名画的意蕴之美,做到真正的神似。教师在认真设计教案的基础上,必须把教案中的深度学习体现出来。具体到教学时要做到“心中有全局”,才能举重若轻般做好衔接。教师只有全面了解、理解整个小学阶段的素养目标,才能更加准确地定位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学习任务。站在大单元的视角进行备课,既要有纵向的视野,也要考虑横向的具体内容,只有这样,零散的知识内容才会变得系统且完整。心里装的格局越大,我们的音乐教学才能做得更实、更深,前进的步伐才能走得更远。

  比如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针对演唱学习领域,一二年级和三到五年级等都有递进的阶梯式目标要求:一二年级的演唱学习任务是趣味唱游,即以歌唱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表演形式及其活动内容,以趣味化游戏方式开展音乐活动;三年级及以上学段的演唱学习任务是独唱与合作演唱,要求学生乐于参加各种演唱活动,能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自然的声音,自信有感情地独唱或与同伴合作进行齐唱、轮唱、固定音型伴唱以及其他形式较为简单的合唱。(3)脱离总目标的音乐教学,其知识的获得将是“断点”的,审美经验的形成也是“断层”的。绘画的临摹内容可以被替换,教材同样也可以重组和编创。按照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确定单元学习的主题,可以打通年级和学段的界限,跨越教材单元对内容进行整合。

  备课不是一课一课备的,而是应基于单元进行跨越学段的整合。以笔者所在地区选用的音乐教材为例,其中涉及三十多首民歌,如若“就民歌唱民歌”“就作品赏作品”,肯定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中国民歌为主线,进行内容的迁移和整合,无论是基于民歌的地域性特点,还是基于具体的表现形式,都会比单纯的零散式教学更有成效。即不再是单一地教唱或欣赏某一首民歌,而是让每一次教学都有根基,实现知识、技能,甚至素养的系统积累与提高。

  (二)自我实践,深化素养

  高中“新课标”的修订告诉我们:我国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开始向“学生本位”课程真正跨越。音乐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音乐课堂教学中涉及柴科夫斯基及其作品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去寻找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等,了解《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剧目中的经典乐曲(比如华丽典雅的《花之圆舞曲》),表现波光粼粼、水波荡漾的《六月船歌》……在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除了课堂教学可以实现自我实践外,笔者还尝试了课前音乐欣赏的实验环节,即提前布置课前音乐欣赏的曲目要求:所选的音乐作品内容必须健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待到下一周,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带来了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包括他们喜欢的优秀流行音乐、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经典音乐作品等。如此,课内与课外的音乐学习便纵向衔接了起来。笔者还设置了课后特长表演三分钟活动,让学生带上自己的乐器,弹一弹、拉一拉,丰富课后音乐生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学习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见课前、课后同样能够成为他们音乐梦想开始的时刻。此外,期末考评时,笔者允许学生不仅可以展示教科书中涉及的音乐作品,也可以通过唱、奏、舞等多种形式表现自己课外学习的优秀音乐作品。学生自主化音乐实践使音乐课堂更加立体化,也使他们发现原来音乐学习不是只有单行道,而是课内课外的多元化学习。当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自主,当课堂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时,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自我实践中得到可持续发展,音乐核心素养也就落地了。

  (三)文化理解,完善素养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了文学、美学、历史、地理等知识。每一首音乐作品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音乐课上引导学生在演唱、聆听等活动中感受、理解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比如,要想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我们就应从听觉体验出发,不断增加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文化理解,引导他们深度感受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和文化理解力。以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教学为例,该作品是笔者设计的音乐活动课程“五彩民歌风”中的一个子课题,“五彩”形容丰富多样,选用的作品来自青海、海南、云南、贵州、台湾等不同地区,涉及汉族、回族、彝族、傣族、高山族等民族,表现的形式有歌、有舞、有器乐,有着较广泛的代表性。我们引导学生以“怎样才能唱好这首欢乐的舞曲?用怎样的声音表现出浓浓的民歌韵味?”为驱动性问题,通过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音乐任务,帮助学生找到唱好、唱美民歌的各种要素,在唱一唱、跳一跳、舞一舞、辨一辨等任务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歌曲。民歌、民族舞蹈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所以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音乐,理解与音乐共生并存的风土民情。总之,要通过音乐课堂中的多种音乐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从而提升和完善音乐素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