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教师也可从一些音乐作品的节奏、歌词、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和对比,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故事文化,并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解析深刻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如《青花瓷》和《学猫叫》,教师可播放两首音乐作品,然后结合歌词和节奏让学生讨论哪首歌曲更加好听、蕴含的文化更有魅力等,对学生展开积极的引导,使其真切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提升其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审美原则,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和感受音乐,能在较大程度上使其感受到经典音乐的魅力。
(四)挖掘音乐内涵,领悟音乐内在文化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背景,音乐教学还应该凸显一些思想文化,包括作者创作音乐的故事、里面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等,侧重从思想方面展开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深刻体会音乐文化。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和解读作品信息,并逐步为其导入思想内容,以展开思想教育。
如在《牧羊女》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牧羊的内容,采用图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先对牧羊时的情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给学生播放《牧羊女》,结合之前的图片和视频,学生会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感觉到身为牧羊女会面临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就这首音乐作品的作者、创作历程以及作者想在作品中向世人传达什么思想,向学生做全面介绍,如《牧羊女》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悠闲自然的生活状态,同时也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等。教师可将作者的思想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细细品味。同时,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也可播放其他人创作的好的歌曲引导学生欣赏学习,如曹元德先生创作的歌曲等,通过广泛的接触和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向学生全面教授音乐知识,还要引导其挖掘其中的音乐文化,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五)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
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为实现学生全方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教师也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举办相应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结合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将音乐的自由度放开,可不局限于课堂上的音乐作品,也可跨学科表达,帮助学生充分释放压力,增强课堂音乐教学的感染力。
如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一课教学时,教师要先根据学生的近期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可适当增加一些音乐活动。在上课时教师可先就本节课音乐知识给学生做具体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相关音乐作品,如《节奏记号》《跳动的舞步》等。由于每个学生的心态不同,近期的心理压力、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心情等都有所区别,因此针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心态也不一样。对此教师可留出时间举办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借助音乐作品释放自己,表演自己喜欢的作品,内容不限于课堂内容,也可以是流行音乐、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等;可以小声哼唱,也可以组队合唱等。在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会感到十分有趣,也会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时教师可创设合适的环境,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尽情释放自己。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在学生表演完成后,要从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如音乐作品本身具有怎样的力量、自己在表演前后有怎样的情感或者态度变化等,可和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对作品进行解读,增进学生的音乐认知,拓展学习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适的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借助音乐作品表达自己,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六)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学生艺术体验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要求在艺术类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体验,增强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创新自身教学形式,可结合音乐乐理知识、乐器、作品特点以及创作过程给学生整体解读,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创作的不易,增强其对艺术的认识。
如在《小乌龟飞上天》一课教学时,作品内容有着较大的跳跃感,可以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形式,采用逐步导入的形式给学生渗透作品内容。在上课时,教师可先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动物的视频,如动物王国开大会的视频,配合《小乌龟飞上天》的背景音乐给学生播放,这对学生来讲有很强的渲染力,其思想会不自禁地与视频和音乐内容联系起来,也会对背景音乐感到向往和喜爱。这时教师再逐步给学生呈现有关背景音乐《小乌龟飞上天》的创作过程,如这部音乐作品主要是运用钢琴演奏,节奏飞扬轻快,表达了小乌龟对天空的向往,寓意人们要向往美好的理想等,让学生从乐理基础知识到乐器演奏等全面理解音乐作品。在学生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后,教师可给学生播放之前的视频素材,然后鼓励学生以合唱的形式演唱《小乌龟飞上天》,并要求其带着自身情感唱歌。学生了解了这部作品的内在情感,清楚了创作过程,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唱出对美好的向往之情,并结合之前的学习和视频内容增强音乐体验。教师创新自身教学形式,将音乐基础知识、乐器演奏以及情感等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给学生授课,不仅能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还能提高音乐的艺术魅力。
(七)开展生活教学,拉近课堂教学距离
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人文性较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目前的教材内容来看,小学阶段的音乐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关联密切,所以教师可以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拉近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切实促进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进程中,教师必须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例如,教师在讲解《咏鹅》这节课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咏鹅》这首古诗以及搭配的音乐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教师可以先将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鹅的形象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近距离观察鹅的模样。《咏鹅》这首作品用轻柔的民族音乐演绎了古诗中鹅的自然体态,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自然也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情感。所以,教师应该先通过音频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示出鹅在实际生活中的状态,让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提问,如“你观察到了鹅的什么外观特点?你觉得《咏鹅》这首歌曲写出了鹅的什么形象?”在听着这首歌曲、看着大屏幕上展示出来的鹅的形态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悠闲自在”之类的词语,这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内在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