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改善了学校的育人质量,持续对开展校外培训的规范,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和校外培训的压力,为家长减轻精神和经济压力,支持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加强学校作为学习主阵地的作用。与此同时,还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场所。根据全方位教育的育人目的,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完成学生在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本文简要分析了双减背景下强化美育教育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提出了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美育教学实践的具体策略,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丰富教学的内容践行音乐美育,希望有助于推进校内音乐教育与校外美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音乐;美育教学;实践;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发现、感受、创造美的能力。音乐美育教育可以增加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音乐知识,对学生素质的发展有显着的影响。小学是义务教育最重要的阶段,良好美育的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的。小学教育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双减”的概念对小学音乐美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发挥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也成为音乐教师面临的挑战。
1 双减背景下强化美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许多教师开展教学时经常被限制在传统教育思想内容中,总是试图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解释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虽然这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所学知识,但通常忽略了学生的需求,以及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此外,应试环境中的音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大部分学生要根据老师的教学目标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没有给自主学习留有余地,师生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这样,在老师讲授的音乐课上,学生知识一味的模仿老师,不仅没有良好的参与感,还不能深入的理解音乐内涵,学习效果不佳。因此,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落实对双减背景下的学生学习需求,教师必须明白,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使所有的学习内容更适合中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才能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才能发挥美育教育优势,实现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教师应根据音乐教育的需要,提供丰富多彩的美育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让学生有机会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学唱任务,提升审美技巧的同时强化思维活力,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掌握音乐学习的关键。
2 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美育教学实践的策略
2.1 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个人兴趣爱好
首先是鼓励学生多学习,完成学生对音乐教育和美育个人兴趣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年龄较小,思想还未成熟。他们对许多事物,尤其是新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在音乐美育的作用下,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全力支持专业教育的发展。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可以释放小学生的好奇心,搜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添加美育学习内容,教授新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专注于学习,让他们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同时,掌握基础的知识和美育功能,进而构建起相对比较好的音乐素养,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获得相应的提高。为了激发兴趣,除了注重个人知识的培养外,还需要开发大脑和认知的所有特性,开展不同的教育模式。通过节奏律动结合身体、视觉、情感和心理的协调,实现了空间感知、深度感知和情感体验的融合。在课堂上,要发挥“通感”的作用,引导学生完成各个感官的调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音乐教育因材施教,全面提高音乐美育质量。
2.2 开展多元教育探索,激发音乐美育价值
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美育教学实践要发挥美育教育教学激发作用,需要结合各种类型的多元音乐教育教学。同时,许多小学音乐教师已经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愿意进行相关研究。但由于应用模式过时,难以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导致音乐教学质量也较差。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必须改变以往教育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将不同形式的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增加音乐美育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