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合唱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以“唱家乡的歌”班级合唱为例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上东学校 樊也莎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1-12-25

  第一,主题式构建。校园班级模式的应用基于一个主题而展开, 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上东学校为例,学校自身具有丰厚的音乐艺术文化土壤,学生身处校园接受艺术的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会唱、敢唱、能唱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遵循自身的结构样式,明确音乐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合唱教学素材的选择,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教学设计

  第二,合唱追求的是达成气势,全员参与是必然。基于每一位同学所具备的音乐艺术素养,激发其活动,使之全员参与。在此过程中,细化为两个层次,即从对唱的竞争到合唱共同参与。所有的同学都要唱出家乡的歌, 深深感悟到家乡灿烂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二)分级式管理,因材施教

  校园班级合唱模式的推进, 通过对传统歌曲的演唱,培养学生的艺术感与审美能力,进而生发出热爱家乡、热爱民族、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

  第一,分级管理。一个班级的学生音乐素养、音乐能力不尽相同, 为了尽快培养出学生们的合唱能力,唱出家乡之美,分级式管理是可行之道。分级式管理的核心环节是确立标准, 即立足于对唱与合唱的不同层级,确立标准,建立声部,作为分级的依据。笔者在研究后认为,从本人的音乐素养、合唱曲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对唱与合唱的水准这三个视角进行确立是比较恰当的。

  第二,因材施教。分级管理后进入因材施教的环节。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立足于不同班级,以及参加对唱与合唱的差别化阶段,根据学生的差异化现状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就处于不同阶段与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教益,并取得更大进步,达到一个均衡化的程度,这就会为合唱的组织与达成准备充足的条件。

  (三)传承与创新,推进校本研修

  在传统音乐艺术传承的过程中, 富有民族特色与地区特色的民歌走进了课堂, 由此而处于班级这一单位内, 这就会使得学生在参加班级对唱活动的进程中,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作为教师而言,则可以从中大受益处。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下,与学生共同完成合唱民歌的任务,从而有效实现了民歌的传承。在此基础上,由班级对唱上升到校园合唱, 即以合唱方式唱民歌, 传承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积累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方式,巩固自身的主导地位,发挥指导性的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针对教师开展研修性的活动, 引导教师利用研修的平台获得成长的契机。

  四、开展特色合唱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促进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既包括物质性的建筑实体, 也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艺术等,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本研究而言, 依托于学校中学生会唱、敢唱、能唱这一基础,通过引入民歌,并以班级对唱与校园班级合唱的模式传承传统文化, 使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在“一起走进那藏族,我们美丽的家乡”活动中,第一阶段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对唱,产生班级间竞争;第二阶段则是以校园为整体来实现合唱。歌曲中的白云、冬季等意向描绘了一幅美丽画卷, 使得校园成了民族友谊的乐园,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

  (二)学生树立正确的合唱理念

  班级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音乐实践的重要园地。[4]校园班级模式的推进, 有利于学生对合唱的概念认知不断加深,合唱水平不断提升。以班级的形式推进校园合唱,要求一个班级的学生全部参与。通过开展特色校园合唱课程,凝聚班级学生的集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在准备合唱过程中会不断练习歌曲,打磨声部之间的协调性,学习和提高合唱的技巧,积累了真实的合唱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合唱理念。

  (三)促进音乐教师专业技能发展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是开展课程的重要保障,学校通过开展合唱校本课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唱技能,促进学生会唱理念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音乐教师对合唱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巩固和发展。教师不仅需要教学生如何进行合唱,介绍合唱的要素和组织声部的练习,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情感的表达演绎合唱之美, 诠释合唱的艺术精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为了更好地教授学生,教师就要从自身的专业素质入手,着力于积累专业、学生管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相关的合唱训练技能与技巧,最终达到进行指导合唱的基本要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