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善于在“把握主线”中让学生更“美”欣赏。音乐欣赏始终离不开“音乐”这一主线。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音乐主线,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欣赏”这一活动平台,厚积薄发,才能从中获取更多更好的“美”的元素。
首先,要注重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升华。作为情感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音乐虽然没有自身的“语义性”,它却是一种最生动最感人的“心灵语言”。追根溯源起来,音乐“行进”过程其实就是情感的“展示与演变”过程,这正是音乐美的根本所在。正因为如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始终牢牢地把握“音乐”这条主线,善于表现音乐的情绪与情感的特质,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情绪和情感共鸣,有效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他们的情感强度,帮助他们逐步实现情感上的审美升华。其次,要注重强调“ 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要求,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在听音乐活动过程中保留自己独立的感受和见解。这就是说,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听赏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就赋予了音乐欣赏的“ 个异性”特征。鉴于此,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不仅应遵循“以听赏为主,不以教师讲解代替学生自己听觉感受”的基本原则,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不以教师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感觉”,更不能以“ 成人化方式”来代替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这才是“个性之道”。
4. 善于在“鱼渔同授”中让学生更“好”欣赏。进化论奠基者达尔文说过:“最好的知识,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学习知识。”其实也是在强调“方法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如古语所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两者是同一个道理。在小学音乐课程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意识和能力是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学生每欣赏一首音乐作品,就是要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更多地积累一些音乐知识,更深地体悟一些内在道理。正因为如此,教师要把“教会方法”放在引导学生音乐欣赏活动的首要位置,为促进他们的自主性欣赏、可持续欣赏和个性化欣赏逐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黄河大合唱》音乐作品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这一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创作者当时的创作情感,这样才能引导他们更好地进行音乐欣赏——不仅领悟了作品丰富的内涵,还能较好地达到触摸作者思想情感基础的实质性效果。这种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音乐欣赏”为主抓手,善于通过“内外互动、视听结合、把握主线、鱼渔同授”等途径,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