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闽南童谣融入小学歌唱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地区为例

作者: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燕真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1-01-31

  闽南童谣在传承闽南民间音乐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将其融入小学歌唱教学中,具有文化传承和教育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当前闽南童谣融入小学歌唱教学的现状,继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

  闽南童谣是一种发源于福建泉州、厦门、漳州地区的生动、独特的艺术形式,是闽南地区广为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百姓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闽南童谣融入小学歌唱教学重点是将教学内容融入教学形式中,以及思想的接纳和形式的融化与融合。我们应以音乐课堂教学为载体,推动对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最终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一、闽南童谣融入小学歌唱教学的背景

  童谣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区域重要的文化、思想与情感。它孕育自各民族的文化之中, 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富有童趣,蕴含情感并具有教育功能,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音乐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流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闽南童谣,由于该方言的流失和传播的危机使其渐渐远离了儿童。因此,让闽南民间音乐融入音乐教学,具有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

  厦门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在推广、传承闽南民间音乐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厦门市从21 世纪伊始着手加强闽南童谣的保护和传承,如成立闽南童谣文化研究会、建设闽南童谣文化活动中心,以及本土闽南童谣教学、调查与创作培训班的开办和相关系列活动(如由厦门市教育局牵头举行的“读册歌”闽南童谣等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厦门地区闽南音乐文化的传承途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实施过程中,建议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①作为厦门地区的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将闽南童谣融入歌唱教学,让学生接触、了解、传承闽南音乐文化刻不容缓。

  二、闽南童谣融入小学歌唱教学的问题

  闽南童谣是闽南民间音乐的一颗明珠,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种音乐形式的流传,以及厦门地区外来人口的剧增,大大冲击了闽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几年来,闽南童谣虽然借助各种活动以不同的形态和方式传唱于学生之间,但却“游离”于音乐课堂教学之外,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闽南童谣只有真正走进音乐课堂,成为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的意识。而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闽南童谣融入小学歌唱教学存在不同方面的制约。

  (一)教材问题

  现行各种不同版本的音乐教材都依据音乐课程标准设置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但都很难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其他辅助类的教材加以补充。

  在本土音乐教师开发的校本教材和闽南童谣类教材中,目前有原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刘瑛主编的《闽南民间音乐乡土教材》,以及厦门市思明区何厝小学主创的校园原创闽南歌谣系列,并配有相关的音响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闽南音乐教材的空白,成为厦门地区闽南童谣学习的补充。近几年也有不少学校开设了闽南童谣的特色研究项目,收集了大量的闽南童谣作品,并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学习。目前,涉及闽南童谣的资料虽然种类较多,但是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学生整体上对闽南童谣的了解甚少,教材涉及的歌曲中能记得住的仅有一两首,能让师生印象深刻或喜欢的歌曲,以校本教材低年级中趣味性高、朗朗上口、旋律简单的童谣居多。从调查问卷中我们还发现,很多教材虽然涉及闽南童谣,但整体数量偏少,学生对童谣的认识、感知不足。更为严峻的情况是,喜欢现行闽南音乐补充教材的师生不多,能让师生记忆深刻并说出名字的作品也很少。由此可见,我们急需在教材的“量”和“质”上进行提升,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二)教与学的问题

  教学中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学生的“学”为教师的“教”而验证。音乐教育的课堂应该是平等、公正、和谐的,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切实分析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才能依据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策略。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