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多彩民族音乐多维互动欣赏——以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三册第2课《快乐的罗嗦》为例

作者:厦门市高殿中心小学 陈夏容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1-01-15

  摘要: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老大难”,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教学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以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三册第2课《快乐的罗嗦》一课为例呈现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时让学生在多维互动欣赏中感受多彩的民族音乐魅力。

  关键词:民族音乐;多维互动;欣赏《; 快乐的罗嗦》

  引言

  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欣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1]。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这让欣赏教学这“老大难”倍感“压力山大”。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欣赏教学重中之重,在各级质量监测轮番轰炸下,音乐课堂成为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演武场”,一线音乐教师悟到关注和深刻探究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本文以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三册第2课《快乐的罗嗦》一课为例呈现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时让学生在多维互动欣赏中感受多彩的民族音乐魅力。

  一、有“备”无患

  (一)“备”主体——学生

  本课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主体为二年级学生,相较于高段学生,低段学生注意力较容易分散,因此欣赏曲目不宜过长。结合该年龄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多维度的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且在活动中表现及创造。低段是培养学生喜爱民族音乐的“萌芽阶段”,教师务必通过有趣高效的民族音乐欣赏课堂让学生喜爱民族音乐文化,打好根基。

  (二)“备”主题——教材

  《快乐的罗嗦》是一首根据彝族民间舞曲改变而成的弹拨乐合奏曲。乐曲活泼欢快,表现彝族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3]。音乐主题突出,不断重复,共约2分钟,即使完整聆听对低段学生来说时间也不会太长,但速度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略快。通过对教材反复研读、聆听,对其风格特点和音乐属性有较清晰认知,在细化各音乐要素基础上,根据低段知识及能力将知识点设置为:认识乐器及其演奏方式;乐曲主题旋律记忆;A-B-A三段体曲式结构,并且在音乐活动中感受音高、快慢、强弱等音乐要素。

  (三)“备”模式——课型

  民族歌舞如影随形,彝族舞蹈元素的融入是本课舞蹈律动教学的最大特色。根据二年级学生特点,本节欣赏教学主要从多维角度让学生体验感受乐曲,结合教材特点,在“多维互动、主体体验”理念下进行设计。教学设计集合了欣赏舞蹈(视)、图形谱(视)、数主题(听)、演唱歌曲(声)、打击乐器(动)、舞蹈表演(动)等联觉,多维度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形式呈现民族音乐欣赏内容,这是民族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综合课。

  二、多“维”欣赏

  (一)“唱”欣赏

  欣赏课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听”,“唱”也很有必要。欣赏内容包括各种形式的歌曲,歌唱时候的相互聆听就是一种欣赏。音乐主题是音乐的精华,让学生把握主题旋律,旋律的演唱和记忆是必不可少,对歌曲欣赏极其重要,本课也采用唱主题旋律的方法。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对歌曲进行了创编,截取乐曲第一部分乐句放慢速度作为伴奏音乐,音乐主题如图1所示。学生在聆听欣赏时数主题出现次数,并在演唱歌曲基础上把握了主题旋律,完整感受主题没困难。歌唱教学环节对学生声音的调动处理也需要关注,务必让学生养成良好演唱习惯。

  (二)“文化”欣赏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将课程性质定为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2]。音乐的“人文性”最能展现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因此,在介绍彝族的教学环节中,彝族“彝”字难写,通过对“彝”字的结构、解构和重构,将其释义为顶部三笔联想成帽子、下部联想跳舞的脚和裙子,结合彝族的农耕特点,中间的米(粮食)和绞丝旁(衣服)告诉学生音乐舞蹈和衣食一样对彝族人特别重要。虽有些许臆想成分,但基于文化背景的合理联想,让学生对彝族的音乐舞蹈及文化产生兴趣,笔者认为此举甚佳。后结合彝族语言引入课题“罗嗦”,显得自然亲切,文化渗透自在且不做作。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