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 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识谱能力”。本文从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现状出发,谈了有关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有效策略, 要在歌唱中渗透识谱,在情境中学习识谱,在亲身实践中巩固识谱。
[关键词] 音乐 识谱 律动 能力
在《新课标》中指出:学生要应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的学段的要求。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它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和手段, 而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但在实际课堂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音乐课堂中的唱歌、律动、游戏都十分感兴趣,也非常愿意积极参与进来, 而一旦让他们视唱歌谱,课堂中的气氛就会越来越冷淡,更加不要谈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了。本文从教学现状出发,通过营造氛围、开展唱音活动、运用律动、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四项举措,尝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现状
在短短的几年音乐教学中,我发现,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像是孩子们在学习认字时要学会查字典一样。只有掌握了这一辅助的技能,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音乐的教学目标,而这一技能也非一蹴而就的,需要从一年级开始层层深入,不断提升巩固。实际情况是,缺乏有效的音乐识谱教学策略,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唱名和简单的节奏型尚不明确,在老师的带领下勉强跟唱。四年级以下的学生情况则更不理想,而这一情况在小学阶段十分普遍。
二、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有效策略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识谱能力”。教会学生识谱的方法,运用各种策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表现,从而为进一步感受和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氛围,在亲近中产生兴趣
小学生一开始接触乐谱,往往存在陌生感,不仅要认识还要唱出来,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时间一长,就逐渐失去了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机会亲近音符,并对其产生兴趣。
教师在音乐教室里可以把最基本的“哆来咪法索”等按照音高的位置做成教具,孩子一进教室就可以去坐坐,可以去摸摸,还可以唱唱,调动多种感官,让孩子找到每个音符,唱准音高等。还可有把音符编成儿歌、小故事等成为音乐课中的一个环节,每一堂音乐课中都有孩子参与讲,让他们说一说成为一种期待。
在校园里,可以打造“音乐角”,设计成由音符作为主角的环境。学生在课间、中午等都可以到那儿去放飞心情, 这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形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老师还可以有主题有计划地在音乐角开展活动, 这样高年级的同学帮助低年级的小朋友,“大手拉小手”“同伴互助”等多种形式。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逐渐认知,因为常见就消除了陌生感, 因为有体验就能认识音符,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产生兴趣,认识音符就水到渠成。
(二)开展唱音,在歌唱中渗透识谱
识谱教学需从一年级开始逐步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在改版的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第一首要求学生识唱歌谱的歌曲是四川民歌《太阳》:在低年级开展识谱教学不应刻意为之。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在教授唱名和节奏时需要贴近歌曲内容, 把sol、la、mi 看成三个太阳公公。“sol”是早晨9 点时的太,“la”是正午的太阳,“mi” 则是傍晚落山的太阳。三个音的音高不同,好比三个太阳公公的高度各不相同。而在本课的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了解“音有长短”, 让学生感受X (一拍,念ta)、X – (两拍,念ta-a),初步将唱名和节奏相结合,从最简单的音组开始唱起。(如:6 - 5 3 6 - 6 -)最后跟着老师的指挥,模唱《太阳》的旋律。
而在后面的教学中也将可以运用这样类似的方式,将抽象的音高、节奏与歌曲内容结合,使得孩子们在生活常识中潜移默化地为识谱演唱奠定基础。有时我也会和孩子们玩“找朋友”的游戏,让他们抢答, 为1234567 找一找朋友,让学生对于“七个音符所对应的唱名”进行巩固再复习。
(三)运用律动,在情境中学习识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