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强调感知理解的体验,关注闽南童谣趣味
闽南童谣属于雅俗共赏的音乐形式,来源于生活,传唱于民间,具有“草根”特色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是通过口头来进行表达的一种语言形式。④它具有通俗易懂、口语化突显、乡土色彩浓郁、风趣、诙谐、活泼等风格特点。在闽南童谣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在感受音乐作品时,不只是单纯地学会一首歌,而是应该在引导他们学习、了解、感知、体验音乐作品的同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入手,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将音乐、语言和动作以最原本、最直接的方式相融合,使学生在音乐体验教学中了解闽南童谣的文化,在编创中充分发挥想象,实现创造和传承。
闽南童谣《扒龙船》采用儿歌《划龙舟》的旋律和闽南童谣《扒龙船》的歌词改编而成,全曲描绘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赛龙舟的比赛场景。歌曲简短精练,节奏感强,衬词的加入以及闽南方言的演唱,使歌曲更加富有乡土气息和趣味性。如何在歌曲教学中通过音乐情境的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背后的风土人情,感受传统节日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这需要教师结合对闽南童谣的特点和传统文化习俗的介绍,让学生在趣味体验教学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如,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的杨老师,围绕着闽南童谣的音乐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赛龙舟的热闹场景。通过声势律动感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场景、歌曲节奏特点创设赛龙舟的现场—加油的声势、划船的动作、助威呐喊鸣鼓的声势律动,这些内容将音乐与文化、场景与教学、要素与体验巧妙地相结合,呈现了一次趣味横生的闽南童谣歌唱教学。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加深了对闽南音乐文化、闽南童谣的感知,既富有生活的质感,又融合了文化的学习。
2. 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品味闽南童谣乐味
童谣是一种音乐风格表现形式,我们应在音乐教学中关注音乐本体,从音乐本体出发去学习与感受童谣作品。在注重创设音乐感受体验活动时,应该让学生反复聆听,从内心去感受音乐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最终提高审美品位、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音乐的乐味是综合和融合,是融合音乐各要素的整体呈现。
在感受闽南童谣的“趣味”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受闽南童谣雅俗共赏的“乐味”。这主要体现在节奏、旋律的音乐情感表达中,体现在伴奏乐器的映情映景中。如果说押韵是童谣音韵和谐最重要的手段,那么句读则是童谣节奏鲜明的主要特征。⑤ 众所周知,本土音乐中的语言和音乐有着共生关系,音乐的语言是在生活语言的音调中提炼、美化而逐渐演变而来的。闽南童谣的语言,正是在语言与音乐交替的延续和顿歇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乐味。闽南方言的声调具有线性美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闽南童谣的旋律线条和节奏的变化。
基于闽南方言声调与童谣节奏、旋律紧密契合的特点,厦门市思明小学谢老师在执教闽南童谣《水蛙仔子》一课时,从方言入手,运用简笔画的方式,并随着旋律加入小型打击乐双响筒的音乐伴奏声。
同时用闽南方言朗诵歌词,教师用抑扬顿挫的念白声调引导,以及力度的变化处理,生动地展示了童谣的韵律美。在节奏、曲调、歌词的有效融合演唱中,突显出水蛙仔子肚子大大、嘴巴宽宽、会唱歌的可爱形象,也体现出了融融的“乐味”。
3. 突显音乐要素的学习, 唱出闽南童谣韵味
闽南童谣本质上是一种表达情感,极富音乐感、结构感和韵味感的艺术,具有其本身所固有的乐句、字数、平仄、押韵等表达形式。闽南童谣的语言质朴、自然、原汁原味,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地方色彩。
在闽南童谣的教学中,应该突出歌词、节奏和旋律的音韵美。腔韵是地方音乐的灵魂,要想表现出闽南童谣的地方特色,就特别需要关注作品中语言的声调和旋律的走向。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演唱的时候,要通过聆听、模仿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在韵味方面的表现。
演唱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注重呼吸、发声等一般方法外,还要关注闽南童谣演唱的特色。如,大多数闽南童谣在乐句结尾处均选择了押韵,并强调押韵的尾音韵脚力度的增强,而且咬字要用略带颤音、拖腔的感觉,这样才能体现出闽南童谣之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