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并影响整个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个人对闽南音乐文化、闽南童谣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会直接影响其对闽南童谣传承的意识。熟能生巧,兴趣激发热情,没有对闽南文化的了解途径,就不能对其熟悉和认知,只有建立在了解、熟悉、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兴趣和热爱。通过师生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价值,对闽南童谣的学习兴趣较高,其中97.75% 的教师表示愿意学习闽南童谣。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54% 的教师表示教学受到自身对闽南文化认识局限的影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与培训; 75.6% 的教师表示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在准确发音方面面临困难,缺乏语言方面的指导。
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存在缺乏有效教学策略方面的困惑。在教学层面上,教师的认识和个人素养、教育教学的观念、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课堂教学的管理手段与方法都将直接影响闽南童谣融入小学歌唱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上述问题值得关注。
学生作为教学的重要一方,与教师存在平等的关系,而教师的“教”最终是要体现在学生的有效学习方面。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92%的学生表示对闽南童谣比较感兴趣。由于厦门地区外来子女居多,他们虽然听不懂闽南话,但对闽南童谣表现出兴趣和学习意愿的占74%。在这一群体中,20% 的学生表示是通过家庭、社区、学校的闽南文化活动了解并喜欢闽南童谣的,43% 的学生是从音乐课堂、社团兴趣课中获取闽南童谣方面的信息。在有关教材内容的调查中,31% 的学生表示较为喜欢,47% 的学生表示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不够。
由此可见,良好的文化氛围、细致的课程指导、有效的教学以及闽南方言的培训,是激发学生学习闽南童谣的关键所在。
三、闽南童谣融入小学歌唱教学的对策
(一)教材层面增量提质
要使闽南童谣融入小学歌唱教学,首先应该解决闽南童谣教材的问题。我们需要广泛和大量收集闽南童谣方面的资料,才能更好地去了解、熟悉、认识、选择。这需要通过走访、了解和整理,以及采访民间艺人、村民老人等方式获取相关闽南童谣材料,并依据歌曲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作品分类。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写是直接影响闽南童谣能否有效融入小学歌唱教学的关键,没有优秀的作品,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大量收集、整理相关闽南童谣的材料之后,在量上提质就尤显关键和重要。
在选择作品时,我们需要关注其内容是否健康、积极向上且具有教育意义,题材是否丰富多彩,表演形式是否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此外还要考虑作品是否适合学生的音域,等等。总之就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剔除不适合学生学习的“灰色”不健康的童谣作品,将健康的、有教育意义的、朗朗上口的、适合学生音域的作品纳入教材中。此外,考虑教学课时的限度,建议以不增加教师实际音乐教学工作量为前提,每个年级遴选适合学生演唱的闽南童谣二至三首作为补充教材,并备注资料来源、作品背景和推荐理由,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参考。
(二)加大方言培训力度
闽南童谣要想真正融入小学歌唱教学,还需要改进师生的意识观念和行为观念。我们可以通过走访、调查、参与闽南童谣文化的活动,创设闽南童谣文化的氛围,使师生耳闻目染,从了解到热爱,进一步认识闽南童谣所承载的闽南文化传承的内涵与意义,从而改进师生对闽南童谣的认知与传承的意识观念。而针对师生对闽南方言不熟悉的情况,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邀请相关专家进行闽南文化、闽南童谣的讲座;充分利用本地区闽南语的专家资源,邀请闽南语测试员依据闽南方言的教材进行培训。同时以区域、片区为单位,通过教师之间的学习、互帮互助,加强闽南语正确发音的学习。
(三)优化闽南童谣歌唱教学的策略
廖乃雄先生在《论音乐教育》一书中提倡要立足本民族和音乐的母语教学,建议在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的中国,应当结合每一个民族地区的方言,编创汉语童谣等音乐教材。② 闽南童谣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形式简短,诙谐幽默,并具有独特的音乐教学功能,是其他音乐素材所不能代替的。在闽南童谣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记忆学习,更应该充分挖掘闽南童谣强烈的音乐性与动作性,使其艺术教育价值得以充分体现。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