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福建省长汀第一中学》
[摘要]:音乐欣赏课是高中音乐教学的一门永恒课程,只有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才能培养出真正能欣赏音乐作品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围绕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从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探索、引发学生创造激情等方面做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创造、探索、能力、体验
一位瑞士心理学家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否富有生机与活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是否具有创新的能力。音乐欣赏课是高中音乐教学的一门永恒的课程,只有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才能培养出真正能欣赏音乐作品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为此,我曾经对所任教的高中十二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过课堂谈话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只能对课本中的作品内容照章宣读,少部分的学生因对课本中的某些欣赏方法不感兴趣,从而减弱了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兴趣;只有几个学生本身有一点点的音乐基础,有时听一些音乐,自身爱好音乐,所以稍具备一点对音乐欣赏的能力,这种状况不得不使我对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为了较快地改变学生呆板学习的状况,我认为我们教师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
那么,在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
一、树立新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完善自我”
我觉得,长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创新意识淡薄,依赖教师和课本,加之缺乏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不敢对老师的教学内容发表意见和看法,课堂气氛沉闷、呆板。老师辛勤的教学并没有带来轻松、愉快及丰硕的成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要改革课堂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师在课堂中的形象,创造新颖的课堂和谐气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点、论点在学生心目中永远是正确的。学生在思考问题前或在提问之前,总是考虑教师讲的是什么观点,自己的观点看法是不是符合教师的观点,而教师有时在评论学生发言时又会流露出一些倾向性,这些都影响学生选择自主的思考时的依据。所以,在改变课堂教学观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完善自我”。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教师在讨论某一问题时论点,只是个人观点,每个学生应该都有自己独创的观点,要使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平等交流,真诚相待,要让学生敢于表述,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要将自己今后的创造发明付诸实施。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我想,学生在通过音乐欣赏的同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翅膀去自由联想,并各抒己见,畅谈感受。这样,学生才能走进音乐,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最终达到“完善自我”。
二、引导学生探索音响与音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活动中帮助学生探索声音的奥秘,了解声音的特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
1、探索音响是属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各种声音现象的教学活动。例如,聆听或用乐器,非常规音源等模仿风声、雨声、雷电声、流水声、松涛声、鸟呜声、野兽吼声等,都属于探索自然界音响的活动。聆听或用乐器,非常规音源等模仿机器的轰鸣声,马匹的奔跑声,厨房的烹调声,操场上的操练声等,都属于探索日常生活音响的活动。
2、探索音乐是属于探索各种声音之音乐属性的教学活动。例如,探索人声、乐器、各种非常规音源的音色、音强、音长、音高、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之教学活动,都属于探索音乐的范畴。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音响探索和音乐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运用直观的方法,积极启发学生去思考,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制作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简易乐器。自制简易乐器的含义很广,它既包括了自寻源原材料(如课桌、书本、玻璃杯、陶瓷盘、身体的各个部位等,用以探索、表现、体验音乐进行,休止、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也包括了制作各种简易的乐器,如铃鼓、酒瓶吹奏乐器自制了单拔乐器等。例如,用塑料瓶装上一些豆粒或沙砾,将其封死后,做成一个沙槌;把啤酒瓶盖用铁丝穿好并将手持乐器部分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布缠好,做成一个自制串铃等节奏乐器,探索、发现、体现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用几个啤酒瓶,分别注入不等量的水,让学生吹奏,还可以为歌曲伴奏。又如,用像皮筋套在塑料杯上,使用时,用手指拨动杯口的像皮筋使其发声,在歌唱或演奏中常可以拨动各种节奏型,诸如此类的制作活动,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学生不但有兴趣,而且有高度的积极性,能够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探究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创造性激情
如何让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同时又要引发学生创造激情,这是我长期以来在教学中探究的一个问题。
联想和想像都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发现美”需要联想和想象,“体验美”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想象和联想中去体验,创造音乐美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自由联想,并各抒己见,畅谈感受?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喜欢“听音乐”不等于“欣赏音乐”。要欣赏音乐,必须理解音乐,即发现音乐中的美。在过去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把作品的背景、内容、特点介绍给学生,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的感知容易被老师所讲的范围局限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性地联想。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作品的深度、广度发现美,从而使学生能听、会听、创造性地听,在欣赏音乐时,不论是谁,往往会使人联想到听觉以外的事物。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思想等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和科学美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就有了一种“美”的感知和冲动。
例如,教材中的《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以大自然的现象,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风和日丽,山青水秀,暴风骤雨,电闪雷鸣,惊涛骇浪”等画面,引发出学生们创造性的想象,黄河船夫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搏斗,体现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黄河船夫是在电闪雷鸣乌云滚滚的自然环境中与惊涛骇浪暴风骤雨搏斗,体现了人们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积极进取精神。
在引导学生挖掘和发现“音乐美”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品味和创新“音乐美”。如何去体验音乐美呢?可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一是选择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作品,让学生在联想和想像中体验音乐美;二是选择一些无标题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新的自由联想。
在“发现美、体验美”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个基础上就得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把音乐、作品的内在美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即进入对音乐作品进行三度创作的“创造美”的审美层面。因此,在“创造美”的教学中,就是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化对音乐作品内涵的认识。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我经常先给学生听某一段音乐,然后设计“形象语言抢答题”,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争先恐后的抢答,发言精彩独一,语言机智幽默,都与音乐形象十分贴切显示出很强的创新思维及独创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欣赏音乐,我经常将教材进行重新编排,例如在欣赏《第五交响曲》和《欢乐颂》时,给学生讲述关于音乐家贝多芬有趣的故事。再用直观欣赏,采用录像引起学生对交响曲欣赏的强烈欲望,使学生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并在心灵中产生剧烈地震撼,从而激发了学生“不畏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这种超越作品本身的美学魅力,外化为学生“自我完善”的境界,才是音乐欣赏课的终级目标。使学生不仅享受到了美的愉悦,受到了情感的陶冶,还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要努力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唱歌教学以及音乐创作教学等方面有意识地渗透与强化,培养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精神,这是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的问题和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学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6月。
2、《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3、《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
4、《当代音乐教育》[美]迈克尔.L.马克著,管建华,乔攻冬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5、《音乐能力心理学》[苏]B.M.捷普洛夫著孙晔译,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