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教法

如何使音乐课堂更加和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江苏省响水中学》

“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需要和谐、家庭需要和谐,音乐课的艺术教育同样需要和谐。一首乐曲的优美取决于它音色、音调、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和谐与统一。那么,一堂成功、优秀的音乐课也离不开多方面的和谐。

一、把握教学,注重音乐课堂上视觉和谐的环境美。

人们常说:环境育人。环境美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美的环境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不仅使其精神上感到愉快,思想上也处于健康、积极向上的状态。因此,创建优美、整洁的音乐教学环境对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整洁的卫生是优质教学的前提。

在音乐课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会忽略教室里的卫生,孰不知,教室里整洁的卫生却是优质教学的前提。试想,一个废纸、杂物满课堂的教室,学生会静下心来聆听美妙的音乐和放声歌唱吗?长期的教育教学经历,笔者发现一条规律:教室的整洁度与课堂纪律的好坏几乎成正比。学生坐在干净的教室里,上课的注意力也会增强,课堂的纪律自然而然也就会大大提高。常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发现整洁的教室环境有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它可以保证课堂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精心布置,实现环境美和音乐美共鸣。

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在教室里放置一些花卉和盆景,使学生身处美的环境,感受到美的存在。还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些音乐家的肖像图片、名人名言和乐器图片介绍,以音乐家的故事感染人,以音乐家的名言激励人,以此来营造学习的氛围。

二、注重情感,创设音乐课堂听觉和谐的声音美。

音乐是情感的极佳载体,借声传情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手段。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形式,其重要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感的抒发、交流、激发,始终蕴含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心灵的陶冶也正是在多次这样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

高中的音乐课堂基本上分为以音乐欣赏为主和以歌唱为辅的两大教学板块,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重要环节。音乐欣赏中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想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当我们聆听一首乐曲的时候,不仅受到音乐要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播放媒体音效的影响。音乐太响,学生听了会感到烦躁,音乐太轻,学生听起来会感到费力,造成一定的听力障碍,影响学生欣赏音乐的注意力。现在的媒体一般都有音响设置,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尽量把音响功能设置为环绕立体声。在播放音乐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音量的控制和功能的设定,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听觉环境。

三、尊重对方,培养音乐课堂中师生和谐关系的心理美。

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必然形成并依赖于一定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和谐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动”。首先,教师必须放宽自己的心态、要放下架子,弱化指导者的身份,真正融入到学生当中去,以民主的态度,用自己的热情激励带动学生,让他们真正自由的驰骋于音乐中。其次,不同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就会不同,加上音乐本身是非语言信息,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它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宽泛性,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易否认学生的看法,要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对学生流露出期待、信任的态度,师生形成默契。教师用一个鼓励的眼神和表情,或说一句赞扬的话,学生就会以更高的热情去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对音乐的体验也会随之丰富和深刻起来。此外,音乐教师还可以利用平时的课外活动、学校内的文艺演出、兴趣小组活动等和学生形成互动,改善和培养师生的和谐关系。

因此,用和谐的方法培养学生,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培养善于和别人和谐相处的学生,是现代音乐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