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人教社》
教学目的
一、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准确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
二、使学生从歌剧《白毛女》的六个选段中感受到六种不同的情绪。
一、关于音乐欣赏的重要途径──音乐听觉的情感体验
音乐的听觉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听力,就是听到一个人演奏出的声音;另一个是内在的听力,就是想象着音乐应该的样子”(《内在听力的教学》[美]理.奥肯帕奥.拉逊著)。二者都是音乐经验积累的结果,只要具备正常的听觉器官,人人都能具有一般的听觉能力。然而,一般的声音听觉能力和音乐的听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绝大多数都是先天具备的,而后者则要经过有目的的训练才能具备。
所谓音乐听觉能力就是“音乐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是在多听、多想象的基础上提高的,并且它会产生对音乐作品的不同理解以及欣赏者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评判态度。由于音乐给予人们的感受首先是情绪上的反映,如愉快、烦躁、激动等等,而情感又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所持某种态度的反映,如:喜、怒、哀、乐等。所以,听赏作品时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的重要通道。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因素来看,欣赏是接受环节,它不是为表演或为实现某种具体成果为目的。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首先是音响感知;其次是借助于旋律、和声、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曲式、体裁、歌词等音乐表现手法的情感体验,从了解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等乐曲的背景来理解音乐内在的涵义;第三是通过音乐的想象和联想,把音响转化为意境;第四是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使音响上升到更高层──审美阶段。同时,在欣赏过程中,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认识到理性作用于感性。
可见,音乐听觉能力的反映,是音乐想象力的概括,是音乐欣赏准确性和深刻性的基础。由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文化、阅历以及素质的不同;民族区域的不同;平时欣赏音乐时爱好的不同,尽管大家在同一首作品中有着共同的听觉感受,但接受的程度是各有不同的,再加上音乐语言没有严格的规则,所给的信息是模糊、弥散和多功能重叠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激起人们生理上的反映也是异样化的。
二、作品简析
《白毛女》:五幕歌剧(原为六幕),歌剧故事取材于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1945年初写于延安。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的三等奖。音乐由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人完成,根据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而创作。同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作首次演出。
歌剧主要人物有:
喜儿、杨白劳──淳朴的农民,他们盼望用自己双手劳动来换取幸福的生活。然而,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却把他们逼得一个躲在山洞里像野兽似的过着非人的生活,一个自杀了。
黄世仁──地主阶级的代表,靠剥削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他欺压百姓.使无数劳动人民生活在悲痛和绝望之中。
穆仁智──依靠地主为虎作伥的狗腿子形象。
王大春、张二婶──穷苦农民的代表。
歌剧通过这些典型人物形象的发展,概括地反映了在当时中国农村社会中基本的阶级矛盾──农民与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整部歌剧的音乐都取自民间音调,或是以民间音调为基础而加以创作的。
《北风吹》:喜儿的主题,全曲四个乐句,三段歌词,其旋律主要是建立在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调基础上而加以发展的。《小白菜》是民间普遍流行的一首悲歌,它叙述一个从小没有爹娘的女孩受到后娘百般虐待的悲惨故事:
《小白菜》谱例
由此可见,作曲家选取民歌作为刻画人物和戏剧形象的基础,并不是单纯地借用音调,而是有一定的标题性意义的。由于喜儿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为剧情需要,作曲家将《小白菜》的四五拍子改为四三拍子,使音乐具有一种跳跃的气氛。
《北风吹》谱例
《十里风雪》:杨白劳的主题,全曲两个乐句,两段歌词,其旋律主要是以山西民歌《捡麦根》的音调为基础的,这首民歌原来的面貌是这样的:
《十里风雪》谱例参见课本。
为了刻画杨白劳这个被长年剥削而贫困的老农民的形象,作曲家把原来的节奏放宽,速度放慢,旋律进行中音程加以压缩,减少了跳进而加多了级进。在乐队配器方面则用了全部弦乐作为和声的衬托,以单簧管的低音奏旋律,这样就在音乐上很好地表达出一种被压抑的低沉的情绪。
《扎红头绳》:杨白劳和喜儿的对唱,全曲分为杨白劳独唱、喜儿独唱、杨白劳和喜儿的对唱齐唱三个部分。为体现他们追求幸福的心情,作曲家在杨白劳的主题曲调基础上作了一些改变,出现了较轻快的情绪。杨白劳独唱是四个乐句的复乐段;喜儿独唱是加上补充句的单乐句结构,为突出喜儿的天真活泼,稍加快了一些速度;杨白劳和喜儿的对唱齐唱,节奏紧凑,生动地展示出他们期望能平安过个年的欢快情绪。
《扎红头绳》谱例参见课本。
《哭爹》:黄世仁逼债逼死了杨白劳,喜儿扑倒在她爹尸体上哀哭。这时,作曲家将《北风吹》改为四四拍子,并且在旋律进行中运用了民间哭调的典型音调──同音同节奏的反复,旋律线条下行,以及每句结尾用拖长音。
《哭爹》谱例参见课本。
《我要活》:受尽压迫和侮辱的喜儿对地主的恶毒产生了极强烈的仇恨,因此《我要活》的音乐具有朗诵呼号的性格,并且充满了力量。特别在结束的两个短句“我要活!”的处理上,运用两个向上的音程大跳,一个是大六度,一个是小七度,不仅刻画了喜儿内心蕴藏的强烈仇恨力量,也暗示了极度悲痛后的反抗决心。
《我要活》谱例参见课本。
《太阳出来了》:在《白毛女》所有的合唱中,要算第五幕第二场这首“太阳出来了”最有特色,广为流传。这首合唱是当躲藏在山洞里生活了三年的喜儿被八路军和人民群众解救出来时大家所唱的。这时舞美设计的火红阳光,象征着黑暗统治的结束,光明前程的到来。正是在这首合唱中,唱出了整部歌剧的中心思想──“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了刻画人民翻身得解放的欢腾情感,作曲家不仅在旋律进行上强调了上行的大跳,而且在调性处理上运用了四度上行的移调,使“太阳出来了”的主题再现时更高昂、更有力。全曲分为三段,其旋律音调以民间劳动歌曲“吆号子”和豪放的民间唢呐曲“大摆队”的音调为旋律基础而创作的。
《太阳出来了》谱例参见课本。
教学建议
一、仔细讲解每首选段的旋律音调、速度快慢、力度强弱、表情术语以及歌词大意,加深学生对声音形态与情感表达这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二、加强《北风吹》和《十里风雪》主题音乐的教学,并让学生通过背唱来加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