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教材

关于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有效使用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南京教研网》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老师们普遍感到,现行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与课改前的老教材相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教材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打破了以知识技能为主线的教材体系;重视音乐审美体验与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强调教材内容的经典性与大众性的有机统一;注重教材内容的人文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关注教材内容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教材章节清晰、编排合理,每节设有“听赏与体验”、“鉴赏提示”、“阅读材料”、“相关链接”“互动地带”等栏目,在版式设计上也较为新颖,色彩鲜艳、图文并茂,除配备了音响资料外还配有相应的课件(尽管有的老师觉得课件的可操作性还不够强),这些都使教材容量增大、可看性增强,为音乐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施展空间……

然而,随着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实施的不断展开,几年来我市许多高中一线音乐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在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和困惑,如:认为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过于生僻、陈旧、结构篇幅过长(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不利良好欣赏习惯的养成);部分章节的教学目标要求过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部分作品(如器乐曲、戏曲)难度偏大,学生难于理解,不易产生兴趣;单元内涉及的教学内容过多而课时较少,致使整个教学过程总是匆匆忙忙,常常一节课无法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教学内容,欣赏的的作品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似的;再如有些作品很多教师自己都很陌生且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较少无法深入了解,教学中难以驾驭,因此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虽然新教材比老教材内容上丰富了许多,可选范围也广了,但每每到了上公开课或赛课,似乎又觉得内容很难选;面对教材有的教师是照本宣科,还有的教师干脆就不用书上的内容,学生喜欢什么就上什么,这样看似课堂气氛活跃了,但久而久之音乐课价值的体现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那么面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该如何应对和解决呢?教材是静态的,课堂是鲜活的;教学内容虽然来源于教材,但在教学中应该超越教材。教材必须经过教师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加工,才能焕发出其应有的生命活力。

一、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内容实质,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要做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仅要深入理解《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四个基本理念的含义,还要理解掌握《课程标准》内容实质。

一般认为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国家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我国课程研究专家结合中国的教育实情以及广大教师的知识结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课程标准的实质含义: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大纲和教科书那样)

2、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4、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5、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的意思,即教师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

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是课程的主体和建设者”,这充分展示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实践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

“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要清楚教学过程中每一行为的指向和目的是否符合课标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否符合学生发展需求。新课程下的教学不仅仅包括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掌握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可以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是需要教师在教材中挖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的,因此,新课程的实施为广大高中音乐教师“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提供了巨大的教材使用再创作的空间……

二、深度解读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根本。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创造性使用教材不等于随意处置教材,有的教师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决定教学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剥夺了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不应是“束缚”,而是“引领”。这是因为,新教材承载着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新教材的编写审定是慎重而严谨的,一套教材的出台往往要经过三次严格审查,通过编审互动来完善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教材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它凝聚了许多专家与学者多年的心血与智慧,教材内容中汇集了大量的中外优秀作品,无论从体裁、风格、题材、人文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能够极大的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教材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能力、创造探究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为,没有对教材的“深入”,也就没有对教材的“浅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教材编写意图,了解教材基本框架和设计思路,熟读和内化教材教学内容与要求,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分析学情,了解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以及接受新知的兴趣与可能,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资源的选择、重组、补充和删减,使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此外,关注教学策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多元化的、综合性的音乐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规范课堂教学行为,2007年南京市进行了“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在29名课题组成员中有23人是来自高中一线的骨干教师。从另一层面也反映出这是一次优秀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是一次在次常态下、大面积进行的实验研究。此次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有关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二十七个话题的教学案例设计(现已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名为:“高中《音乐鉴赏》的有效教学实践与思考”。)其中每个设计都包含有教学设计意图分析;(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组、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教学评价说明)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相关资料等内容。案例中设计者就有关教材的有效使用进行了大胆探究,给读者以启发和思索……例如:第一单元《音乐的欣赏》由两个章节组成,分别是“音乐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和“培养音乐的耳朵”(要求用两课时完成)。其中“音乐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教参提供的教学目标是:1、能够认真欣赏本课两首优美动听和扣人心弦的音乐作品,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增进对音乐的兴趣爱好。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的观点,将音乐与绘画、语言文学艺术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后,能够叙述出音乐艺术是否具有具象性和语义性特征以及音乐“不能告诉我们什么”的简单道理。从而对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有基本认识。3、通过作品实例的感受和认知,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音乐表现要素(如节奏、旋律、力度等)在作品中的作用。(因为这是全册书的起始课,编者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培养高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了解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特征、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结合分析目前大部分初中毕业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现有知识结构而言,这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显然不是针对一课时提出的要求,而是针对整套教材所提出的要求,这种要求需要贯穿我们我们高中音乐教学活动的始终。这三个层面的要求对教师而言:在教学中需要始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了解音乐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关注音乐的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特征,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规律中的重要作用,是形成音乐学习有效策略或“听懂”音乐的必经之路。基于此分析,教案设计者(南京市教研室官思渡老师)将教学目标进行了以下调整:1、乐于聆听相关音乐作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2、初步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音乐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不能告诉我们什么”进行简单的描述,并对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有基本认识。

再如在内容的设置上“音乐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教材提供了:钢琴小品《少女的祈祷》(5分52秒)、瞿小松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10分20秒)、相关作品简介、作品结构图谱(变奏曲)、鉴赏提示、作品介绍;“培养音乐的耳朵”教材提供了:马思聪《山林的呼唤》(第一乐章,5分16秒)、《夜》(第五乐章,3分14秒);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15分36秒);相关作者介绍;三件木管乐器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作品介绍;作品结构图谱(奏鸣曲式);《1812序曲》六个主题谱例以及欣赏提示。分析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少女的祈祷》是一首雅俗共赏的钢琴小品,学生易感受了解,而瞿小松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较为抽象,学生在欣赏、感受、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马思聪的《山林的呼唤》(第一乐章)和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这两部作品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审美感受,但在运用这些材料去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时,需要我们考虑作品呈现的最佳方法和时间。由于这两课时都属于学生进入高中音乐学习的启蒙课,所以师生间的沟通、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案例设计者希望利用学生的新奇感和兴奋心理,将兴趣的培养以及对音乐作品表现规律的初步认知作为第一目标。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和接受新知的兴趣和能力,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将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安排作出如下调整。第一课时“音乐能够告诉我们什么”钢琴小品《少女的祈祷》、作品结构图谱(变奏曲式);马思聪《山林的呼唤》、(单元内内容顺序调整)钢琴作品《小星星变奏曲》(补充内容)西洋交响乐队舞台分布图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补充内容、删减瞿小松的《第一交响曲》。第二课时: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相关作者介绍;三件木管乐器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作品介绍;作品结构图谱(奏鸣曲式);《1812序曲》六个主题谱例以及欣赏提示;《北京喜讯到边寨》《1812序曲》(视频补充)学生就西洋交响乐队舞台分布图研究情况进行小组交流展示并予以评价。(补充内容)

如由南京市六合高级中学陈为公老师设计的《北美民间音乐》,陈老师在深入研读了教材的基础上,为了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北美音乐的多元音乐文化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重组了教学内容:印第安音乐:(视频、让学生了解印第安音乐中使用的主要乐器、调式及旋律特点、音乐功能等)乡村音乐:《什锦菜》(让学生欣赏感受音乐特点、了解常用伴奏乐器等)黑人音乐:《老人河》(感受歌曲情感表达、节奏特点)爵士乐:(聆听旋律与节奏特点、了解其呼应对答与即兴变化的表现形式)整课内容充实丰满且脉络清晰。学生能够以北美音乐的发展简史为线索,初步了解了北美民间音乐是印第安音乐、非洲黑人音乐与欧洲音乐混合交融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再如笔者在设计第二单元音乐的《悲剧美》案例时,整体上会关注到以下六个方面:关于教材、学情分析、关于教学内容的思考及选择、关于教学策略与方法、资源开发与运用、关于教学评价。其中首先就是进行教材与学情分析:如“学习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鉴赏》模块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对照《课标》的四个基本理念,本单元旨在让学生多方位的感受音乐美,把握音乐美的不同内涵与特点,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分析和辨别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高中学生已具有较为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在欣赏中注重以情感体验为主线,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引导学生领悟和发掘悲剧美音乐的美感表现形式及音乐特征,从而获得对人生价值及其取向的正确认识;学生在肯定悲剧美音乐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的同时,也肯定了能够欣赏这一审美价值的自己,在欣赏高尚的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使自己也变得高尚起来。所谓从痛感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功感。在内容上,本章节为我们教材提供了歌曲松花江上、光荣牺牲;乐曲英勇就义、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一个华沙幸存者(片断)等欣赏内容,要想用一课时完成以上内容实属困难,因此在构思设计时考虑到实际情况,笔者进行了内容资源的重组,从教材中选择了中外两首具有相近历史背景的《松花江上》和《一个华沙幸存者》,却用两种不同音乐表现形式呈现的作品,补充了二胡与乐队演奏的《江河水》片段,并结合音乐审美的“通感”,适当地整合了摄影、绘画、电影等相关艺术素材,并将教学目标在原教参提供的教学目标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1、能认真倾听歌曲《松花江上》和乐曲《一个华沙幸存者》等作品,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体验、分析作品表达的情感,感悟音乐的悲剧美,理解其基本含义。2、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片段,体验、表现作品的悲剧美。3、积极参与讨论,能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相关艺术形式,对具有悲剧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现实意义发表个人看法。在选择确定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后,关注教学策略与方法,关注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也是创造性使用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在教学策略上,强调突出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从表现悲剧美音乐的核心要素如旋律、音色、力度、节奏等入手,剖析悲剧美音乐的生成与表现特征。力求让学生多视野、多角度、多层次的感受音乐、体现音乐、表现音乐。在教学方法上,以聆听为主、视听结合、演唱感受、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中获得深层次悲剧美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悲剧美音乐的内化和升华。在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上,充分运用教师资源:如提供严谨积极的教学态度;提供精练清晰的语言叙述,实施有效提问;提供教师声情并茂地现场范唱、演奏或表演;提供融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教具等。充分开发学生资源:课前研究性学习,通过课本、网络、图书馆或其他媒介了解搜集有关本课的相关内容资料做到充满自信有备而来;课堂上的语言、行为、情绪、情感以及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和机会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将创造性使用教材落实到实处。

新教材的使用,为我们高中音乐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对广大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求我们老师们在课堂上“既要是杂家又要是专家”。随着我们对新教材的深入解读,一节课所涉及的知识或技能,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现有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勤奋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加强自我完善,提高综合素质,重建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才能适应新的发展新的需要,相信通过你的努力定会让教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