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音乐》教科书的比较分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山西基础教育网》

2008年秋季起,我省将正式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为了使我省即将实施新课程的教师更好地了解音乐新教材,实施新教材,下面就新课程改革前与新课程下的音乐教材进行对比,谈谈自己对高中音乐教材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高中音乐教材编写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大多数地区的高中不设音乐课。尽管也有一些城市的高中开设了音乐课,但由于当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其音乐课多以教唱歌和组织课外音乐活动为主,音乐课教学的目的并没有完全实现。直到1996年,国家才要求在高中统一设置了艺术欣赏课:包括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两门课程。即便如此,由于应试教育的冲击,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落实音乐课的教学。随后原国家教委又制订了《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对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组织编写了高中音乐欣赏教材。至此,高中音乐课的开课率才逐步有所上升,高中音乐师资队伍也有所扩大,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在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的指导下,“一纲多本”的政策使得高中音乐教材的建设也呈现出较繁荣的局面。各版本教材的内容编写各有侧重:有些教材从明晰地展现音乐的表现功能、音乐与人、社会以及与姊妹艺术的关系等角度进行编写,充满了生动性和灵活性;有些教材依据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用相当的篇幅展现了丰富的区域性民族民间音乐,对于培养学生熟悉、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几年来,这些教材的应用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无论是学生还是学生家长,甚至一些学校领导还不够重视音乐教育,故为音乐课的有效开设设置了“先天”障碍;另一方面,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教材的编写本身仍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有些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较深,在内容与要求上,虽然追求了全面性和系统性,但却超出了高中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有些教材的编排过分强调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及时序安排,缺乏灵活性和选择性,没有给教师和学生预留创造与想象的空间,致使教师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还是重知识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由于教材所限,研究式的学习目标仍无法实现。

尽管在高中开设音乐欣赏课已经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史上的重要起步,但依然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一些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加之音乐欣赏课仍然停留在音乐学习的表层上,而未触及更深的学习领域(如对音乐本质与特性的探究、对音乐生成与发展的求索、对音乐表现的技能与方法的掌握、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关联和互动作用、器乐技能、舞蹈技能的学习等),没有涵盖音乐课程应有的内容,因而对于高中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其思考、探究、实践、创新等能力得不到挖掘和激发。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大面积的青年学生把对音乐学习的动力转到一些社会上流行的音乐爱好中;缺乏对音乐的正确评价和判断,不能用理性的思考去辨别各种社会音乐现象;已经形成的一些音乐技能由于得不到继续深造而荒废;等等。

二、国内现行高中音乐教材分析

(一)1996年以前的高中音乐教材

20世纪50年代,我国部分城市高中开设音乐课,但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及教材,绝大多数地区高中没有艺术课程,此现象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期。高中阶段基本上成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断层。

(二)1996年至今的高中音乐教材

1996年,由原国家教委体卫艺教司组织编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1997年7月正式公布),高中开设了艺术课(必修)课程,名称为“艺术欣赏”,包含音乐、美术两科,总计68学时,音乐与美术各半。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别编写了高中音乐教科书(部分省区也编写了教材)。这里对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两套高中音乐教材进行简单的比较。

1.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教材(全一册)

该教材的优点可以简单概括为:(1)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教学大纲的精神;(2)结构清晰、板块合理、逻辑性较强;(3)以音乐作品为载体,以音乐文化为线索,强调音乐体验,突出教学过程;(4)选材精细,作品经典;(5)注意民族性和时代感。

同时,该教材也有不足之处:(1)部分标题架构不够准确、明晰或严谨,易产生误解(如第一单元、第七单元等);(2)有些面面俱到,重点不太突出(譬如,应该突出音乐文化、音乐审美和音乐创造等);(3)整体架构有些陈旧。

2.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音乐教材

该教材比较有特色,其优点可以概括为:(1)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大纲》精神;(2)体现了较强的教育创新意识,结构比较新颖;(3)以音乐作品为载体,以情感性、风格性、融合性、社会性、审美性和音乐史为叙述脉络,比较全面地展示了音乐艺术的整体面貌。

其不足之处在于:(1)音乐语言、体裁、表现形式、结构形式等叙述不够清晰;(2)音乐风格的定位与叙述不太准确或理性;(3)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直奔主题”,而对音乐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关注不够。

这两套教材尽管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为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历史贡献,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音乐教材分析

(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特点

音乐、美术艺术课进入高中这一历史性突破,是在素质教育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大背景下实现的,也是人们对美育功能认识深化的结果。2000年教育部调整了高中教学计划,将“艺术欣赏”增为96学时,反映了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音乐课仅局限于单纯欣赏的教学模式已趋于落后,高中学生急需要参与音乐艺术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艺术理论的认识。于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应运而生。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了高中新课程体系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要求。

在课程性质方面,课程标准将其定位于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音乐教育,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同时,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责任感;在课程价值方面,延续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确认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价值,这是与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相适应的。与过去高中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相比,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两个方面。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设定了六个教学模块,分别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和“音乐与戏剧表演”。这六个音乐实践类模块的设定在我国高中音乐教育史上是一大进步。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音乐教材编写体现了新的思想及特点,充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教材的编写将音乐提升到人类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高度来实施教育,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使音乐教育的意义扩展到音乐学科以外的各个领域,且使音乐作为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得以确立和发掘。

2.新教材的编写在课程结构的变化上及学分制的管理方面,均使得音乐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有了充分的保证。尤其是六个教学模块的设置及内容的划分,为学校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愿望,顾及了学生个性与自主性的发展需求。

3.新教材的编写把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和规律融入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这是“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突出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和实践为途径,以民族音乐文化及世界音乐文化为重点”的教学理念,是新教材赋予基础音乐教育的全新释义。

4.新教材在教育内容上以模块的形式予以呈现,使音乐教育的范围及内容既相对宽泛又相对集中,既有普及性又有针对性。由于各模块之间的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充分反映了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新课程下的教材版本及各自特点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2003年6月全国共申报要求立项的有11家出版社,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最终有三家出版社获准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编写立项,并于2004年9月投放实验区使用。这三家出版社分别是人民音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广东花城出版社。这三个版本教材的编写都紧扣《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以音乐为本,贴近生活,与时俱进,但又独具特色。

我们在研读新教材的同时,也发现了它们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材知识点的明确度、选材的覆盖度与准确度、教材在使用中的实际可操作性等问题。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如果教材的编写既能关注薄弱地区,又能关注较发达地区;既能关注能力较弱的教师教学,又能为有能力的教师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既能关注音乐能力较弱的学生,又能为音乐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高平台的话,我们相信,山西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在课改中稳步前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