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教材

高中音乐第二单元第三课“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教材分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人教社》

教学目的

一、以《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等几首中国歌曲为欣赏曲目,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认识歌曲与它们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

二、依从不同歌曲所流露的情绪,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对音乐的感受。

三、结合欣赏曲目,帮助学生复习回顾本课所涉及的三种歌曲体裁。

教材分析

一、本课涉及的三种歌曲体裁介绍

1.进行曲

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歌曲或乐曲。原是舞曲的一种,多用在群众出场、退场的时候。十七世纪起,渐渐转入音乐艺术领域。当时的进行曲形式,多为二部曲式。现代进行曲常以三段式出现,中段较抒情,以取得对比,用偶数拍子,节奏明确,结构整齐。群众歌曲常用进行曲体裁,如本课出现的《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

2.抒情歌曲

一种结构规整、速度中庸、节奏舒缓而多变化、旋律优美的歌曲形式。多表现主体因客观事物所引发的感情,以甜美柔和、深情沉思、轻快跳荡或愤慨悲痛为基调,旋律气息宽广且具鲜明的歌唱性。选入本课的《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春天的故事》皆为抒情歌曲体裁。

3.颂歌

因内容、形式的差异,颂歌大体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速度缓慢,曲调宽广,具有庄严宏伟的气魄,如《黄河颂》。

第二种:采用进行曲体裁,具有刚毅豪迈的气概,如《歌唱祖国》。

第三种: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亲切、深情,如《歌唱敬爱的周总理》。

二、选听歌曲介绍

1.《义勇军进行曲》

(1)创作背景:作于1935年。原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这部由田汉写作故事,夏衍写作台本的影片,表现了处于深重民族危机下的三十年代知识分子,从象牙塔冲出来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义勇军进行曲》是作为影片主人公、诗人辛白华的长诗《万里长城》的最后一节,在影片开头和结束前演唱。

(2)歌曲风格:由于歌词是散文式的自由体新诗,句子参差不齐,最长一句有十四个字,聂耳创造性地把它谱成有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的自由体乐段。整首歌曲除具有前后一致的昂扬振奋精神外,还采用了主导动机贯穿发展的手法,以引子中大三和弦分解的号角式的音调,作为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并在最后两句加以变化再现,造成首尾呼应,达到完美和统一。

( 3)历史影响:这首歌曲在影片中一经唱出,立刻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久就唱遍了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的演唱和录制的唱片,更使这首中国人民的战歌载誉世界。由于它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建国以后,便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4)词、曲作者简介

田汉( 1898--1968)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字寿昌,湖南长沙人。自“五四”运动起,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早年留学日本,1925年创办进步文艺团体南国社,后积极投入左翼文化运动,对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写的歌词作品(经聂耳谱曲)影响较大的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打长江》《慰劳歌》及小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等。

聂耳( 1912--1935)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自幼喜爱民间音乐,1925年入云南省立师范学校,此间初步接受马列主义的革命思想教育。1930年到上海后,积极为左翼进步电影、戏剧作曲配乐和参加左翼音乐活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游泳时溺水而逝。

聂耳是我国杰出的革命音乐家,他以短促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三十余首歌曲;四首民族器乐改编曲和十余篇音乐评论文章。他以音乐为武器,向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顽强的战斗,为中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2.《歌唱祖国》

王莘词曲。作于 1950年9月。歌曲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伟前进的步伐。

本歌曲为色彩鲜明的 D大调;四二拍子,坚定有力;三段体;音域为a─d2(小字组a到小字二组d)。

D大调主音“do”为D。调式音阶如下:

在大调式中,属音对主音有很强的支持作用。本歌曲旋律中表现为属音和主音占有重要的地位: A段中,多次出现属音──主音的进行;三句的起始音和终止音为:属──属、属──主、属──主。而B段的二句,每一句都是以主音开始的,终止音为属、属、主。

本歌曲为四二拍子,中速,有利于表现歌曲的“壮大行进”。在歌曲的 A段中,典型的节奏型为弱起、附点节奏,由不同的上行音程进行构成,有力而雄壮。

例:

B段中,变为强拍起,从节奏上与A段形成对比,每一句的节奏根据歌词的节奏而不同。其中,第一句的 节奏居于段(句)首,很有特点。

结构分析:三段体──“ A--B--A”的结构形式,由A、B两段不同的旋律构成,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复。第一次演唱的A段,叫做“呈示段”,B段叫做“对比段”,第二次演唱的A段叫做“再现段”。

本歌曲演唱时为“ 的形式,即重复演唱A段和B段三次后,回到A段。A段:由四小节前奏和三大句组成,每句8小节。第一、二句是上下句关系,属、主呼应,第三句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起到强调的作用。再现时,第三句结束与第一段不同,结束于高八度的主音。

B段:由三大句组成,每句8小节,第一、二句与第三句形成呼、呼、应的关系,第一、二句结束于属音,第三句结束于主音。

结构图示如下:

(3)A段(A'段)是这首歌曲的主体,共出现四次(第四次为A');弱起节奏富于推动力,第一句旋律线曲折上行,达到最高音d2,第二句以下行为主,第三句在第二句的基础上,旋律线进行了变化,在高音“d0”形成了一个小高潮。B段是通过三段不同的歌词对祖国、对人民的歌颂和赞美。前两句在节奏上与A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音区较低,带有叙述性,第三句在较高音区形成了高潮。A'是A段的重复,结束句进行了变化,并以比A段提高八度的“do”使歌曲在高潮中结束。

3.《我们走在大路上》李劫夫词曲。1963年发表的这首歌曲,正是六十年代初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的写照。歌曲采用主、副歌形式。主歌部分音乐跌宕、流畅;副歌部分音调高昂,节奏铿锵,将进行曲音乐推向高潮。歌曲语言凝炼、结构严谨,引人奋发向上。

4.《祝酒歌》

歌曲选择了 1976年胜利的十月举杯欢庆场面,生动表达了粉碎“四人帮”后人民群众的欣喜心情和普天同庆的激动心情。歌曲采用带再现的复二部曲式。第一乐段含蓄、婉转,各句基本上在中低音区回绕进行;第二乐段则通过节奏的紧缩和向上的旋律线,使情绪逐渐昂扬;第三段“今天啊畅饮胜利酒”处,是歌曲的第一个小高潮,并在不断高涨的热情中结束全曲。

5.《在希望的田野上》

作于 1982年。歌曲描绘出一幅八十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秀丽画面。音乐上采用了领唱与合唱的形式。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领唱为主,明亮而抒情,唱出了家乡田野美丽的景象;第二层次,领唱与合唱相映交错,仿佛表现出一个欢乐的劳动场面;第三层次以合唱为主,独唱女高音以花腔点缀,热情而富于光彩,唱出了农村的新面貌和农民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6.《春天的故事》这首中型的抒情合唱曲描述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焕发出的勃勃生机,热情讴歌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的宏伟气魄。音乐由引子、主体、尾声三个部分构成。引子和尾声由模仿式二声部写成,旨在渲染“春天的故事”里所蕴结的深刻内涵。中间由女高音独唱的部分是歌曲的主体,音乐环环紧扣,一气呵成,描绘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正如春风般唤醒了壮丽祖国的山山水水。作者以委婉抒情的旋律、富于变化的节奏创造出一个生动朴实的音乐主题,抒发了全国人民爱戴小平同志,歌颂美好生活的情怀。

歌谱参见课本)

7.《走进新时代》创作于1997年。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第一段为前8小节,曲调婉转抒情,音调上有江南一带民歌的特点,之后是一个副歌性质的颂歌,音调激昂有力。歌中唱出了20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意气风发、自信自强地走向2l世纪时的喜悦心情与昂扬斗志。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应放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时代背景的联系”上。因此,在欣赏之前,教师须择要介绍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在欣赏之后,要启发学生畅谈个人所理解的特定歌曲的时代风格。

二、在介绍进行曲、抒情歌曲、颂歌等歌曲体裁时,应注意突出重点,启发学生对初中有关内容进行回忆,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歌曲的风格,以达到欣赏教学的进一步深化。

三、课后的五首歌曲,应首先使学生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而后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欣赏和思考的条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