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巧用情境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指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营造具体的情境,通过让学生模拟相关角色,将他们带入情境活动开展教学。比如,在学习歌曲《大鹿》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大鹿、小兔子和猎人。大鹿在房子里听到外面咚咚的敲门声,此刻它的心理状态是疑惑的,扮演大鹿的同学可以用稍慢的、疑问的感觉唱出音乐旋律。小兔子是紧张的、急促的、害怕的,扮演小兔子的同学可以用较快的、焦急的感觉唱出“鹿呀鹿呀快开门,林中猎人追来了”。这时扮演猎人的学生可以用较强的力度和较快的节奏追赶而来。小兔子和大鹿牵起手共同面对困难,不再害怕和紧张,扮演的同学用肯定的语气、较强的力度、中速来演唱“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在愉快的情境教学中,让学生切身体验音乐的速度、力度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二)优化音乐课内外学习,助力学生获取音乐知识与技能
一方面要注重课堂学习。音乐课堂除了静态文本知识的学习还有动态的实操和训练。音乐教学是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既有听觉技能训练,也有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认识;既有读谱训练,也有对作品内涵的文化理解;既有实际演奏或演唱,又有二度创作。这些内容相互交织,但又相互独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内容的传授,又要通过训练将所讲知识让学生内化并表现出来。因此,为提高学生的接受度,教师需要合理安排知识和技能的难易度,要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循序推进,逐渐加深,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为提高学生的掌握度,在音乐知能学习中,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反馈,以便学生能够感知错误,及时改正,规范练习。为提高学生知能的灵活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音乐情境中合理地运用音乐技术表达音乐情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音乐与情境的关系,运用音乐知识和技能诠释音乐情感和音乐内涵。例如,在学习唱古曲《阳关三叠》的内容时,涉及乐曲背景、曲式结构、乐曲内涵和情感诠释以及吟唱等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如何运用音乐知识和技能演唱出《阳关三叠》的乐曲意境呢?首先,教师可以提出由易到难有层次的问题展开教学,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比如,“为什么说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如何用唱表现音乐情感”等。其次,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及时把握学生的疑难并给予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获取相关信息,解读和理解该乐曲。最后,坚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加深学习。在对乐曲的文化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让学生感受到如何通过“吟、揉、绰、注”等演奏技巧来表现离愁别绪。教师可以在吟唱中给学生技术上的指导,比如,如何咬字,如何进行气息控制,如何将乐器的技巧运用到吟唱中来表现乐曲韵味并根据乐曲的情感进行强弱处理,实现声情并茂。
另一方面要强化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指音乐课堂学习场域以外的音乐学习活动。音乐课堂学习受课时和统一进度的限制,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所以学生参与课外音乐学习活动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展。一是组织好校内的课外活动。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下册都有戏曲的学习与表演的内容,由于戏曲具有剧种繁多且表现形式综合性强的特点,在常规音乐课中很难让学生真正领略戏曲的魅力。为此,学校可以举办“戏曲进校园”的活动,邀请专业戏剧团表演经典剧目,开办相关戏曲讲座,让学生切身感受戏曲,认识戏曲,会看戏曲并爱上戏曲。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音乐比赛、音乐文化节、组织音乐社团等,丰富学生校内的课外音乐活动。二是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校外音乐活动,如校外音乐培训、音乐会、音乐比赛等。对音乐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在自愿的原则上可以参加校外的专业培训,进一步巩固发展音乐兴趣特长。鼓励学生参加课外音乐文化活动,如听音乐会,在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还可以尝试参加音乐比赛,在比赛准备的过程中提升音乐技能。
(三)平衡音乐学习的内外价值,加深学生的音乐价值认识
一方面要凸显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指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升华和满足。音乐是抽象的,如果听赏者没有对音乐作品本身的了解,在听赏音乐时不能想象和联系音乐形象,无法将音乐感知与生活和人生经历相连接,便很难与音乐作品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难以体会音乐带来的精神滋养。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更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将音乐带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诠释音乐内涵,感受音乐魅力,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体验中感受思维的激荡、心灵的洗涤,在与音乐的情感共鸣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针对低年级学生,重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声音的影子、认识音乐元素、感受音乐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比如,在学唱《郊游》时,就可以让学生背起小书包,手拉着手有节奏地在学校操场上或花园中边走边唱,想象在“白云飘飘、清风柔柔”和青山绿水中,大家一起郊游的欢乐场景,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感受到游玩的快乐、生活的美好和同学间的友爱。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则着重加强音乐文化内涵的感悟。比如,欣赏我国各民族的音乐经典作品,感受不同民族音乐独特的风格和人文特征,认识和学习我国民族乐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要活用外在价值。外在价值指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和实践来获得外界的认同、赞赏、鼓励等。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因除了内在价值的驱动,不可否认也存在外在价值的驱使,例如,为了获得家长、教师的认同,为了赢得他人的表扬等。合理适度的外在价值满足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良好表现,及时鼓励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学生,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表扬和肯定。对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音乐演出可以给予适当的表扬奖励,强调这是其刻苦努力的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在教授器乐相关内容时,可以请会相关乐器的学生进行表演,在赞赏和被赞赏的体验中引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总之,平衡好音乐学习的内外价值,不但要发挥好外在价值短时的激励作用,更要引导学生认识音乐学习的内在价值。
(四)调动自身与外界因素,引导学生自主投入音乐学习
一方面要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在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的驱动下,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更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因此,音乐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想学”且“能学”。在“想学”方面,教师要注重音乐学习价值的前置导入,让学生意识到音乐学习具有的重要价值,可以通过音乐对个人、国家、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独特的精神力量和社会文化价值。在“能学”方面,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应根据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新旧知识连接,搭建运用旧知探索新知的桥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能力等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应的音乐教学内容,让学生树立起能够自学的自信心。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在课堂导入时,要呈现本堂音乐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挖掘相关音乐文化知识素材,凝练出相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其次,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讨论,综合意见,生成答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和技能,总结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打击乐《龙腾虎跃》演奏片段时,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提前播放《龙腾虎跃》打击乐演奏视频,呈现作品相关背景知识,围绕教学目标提出如下问题:视频中的鼓有哪些,除了视频中的鼓,我们之前还学习过哪些鼓,这个音乐作品给人带来了一种什么样的音乐情绪。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该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以及旧知识的学习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在后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看课本中《龙腾虎跃》的谱例,然后再次播放音乐作品,请学生回答课本中的片段在音乐作品哪一段呈现,以此让学生熟悉乐谱。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声部自主学习,每个组在限定时间内总结新发现、提出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情况,结合旧知引导学生进行连接,学习新知,解决新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准确记录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如何分析问题等。教师提前准备好需要的乐器,请学生分组实践演奏,将新技能新知识运用到音乐实践中。对于完成度较高的小组,要给予展示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最后教师和学生讨论中国鼓的独特音色所展现出独特的音乐气质以及《龙腾虎跃》体现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