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歌曲《桥吟》是一首三声部的合唱作品,中速、D调转E调、4/4拍,结构为ABCBC。歌曲A段,通过浅浅地吟唱,描绘出一幅柳絮轻摆、兰舟逐波,古人临水祓禊,祛疫祈福的场景。歌曲B段,通过连续的“摇”字旋律连接,层层递进,并运用多声部的形式演绎,表现出时间宛如水流般,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激荡。歌曲的C段,通过轮唱的方式将情绪推向高潮,于该段结束时,突然情绪下落,进入再现B段,此时融入孩子稚嫩的嘉兴方言儿歌《摇啊摇》,让听者的思绪再次回到儿时。来到再现C段,加入更多的民族乐器和鼓点,为歌曲的收尾增添色彩与情绪。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音乐见识不断扩展,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上的作品,他们渴望优秀、新颖的音乐。因此,以本地原创音乐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合唱基础,但音准和情感方面还需加强。
三、教学目标
(一)学生能用优美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桥吟》,并能合作表现歌曲双声部的旋律。
(二)学生能随音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融入歌曲意境,体验歌曲特点,培养学生体验歌曲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三)学生通过吟唱、表演等活动,了解棹歌之美,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在互动中体验歌曲意境,在吟唱中感受棹歌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情感并准确演唱二声部的旋律。
五、教学方法
听、赏、动联动教学、小组合作配合演奏等。
六、课前准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棹歌,感受古人临水祓禊的情景
教室座位围成一圈,仿佛在岸边,师生坐在凳子上,随《桥吟》音乐,模拟在桥边临水祓禊、祛疫祈福的场景。
师:同学们,古代人们每年于春季上巳(si)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并有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活动,现在让老师带领同学们随着音乐感受古人临水祓禊的场景。
师带领学生随乐轻轻摇晃,老师随乐中模仿临水祓禊的活动声音,轻轻用手指敲动凳边。
师:孩子们,你们看到老师模仿临水祓禊的活动了吗?跟我一起来试试吧,感受一下柳絮轻摆、兰舟逐波的感觉。
生在老师指挥提示下随音乐模仿动作。
(二)学习歌曲——欢唱棹歌
1.师:愉快的祓禊活动结束了,快听近处飘来了动听的“棹歌”。
2.完整初听,PPT播放视频歌曲。
3.老师讲解棹歌的含义。
师:“棹”本义船桨,“棹歌”即指渔民在撑船、划船时候唱的渔歌,后演化为与水乡有关的诗词,并形成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方法。后来,随着船只交通工具的退化,原本广为人知的棹歌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为了让新时代的棹歌能够重新回到我们身边,让大家能够知道并了解,我们嘉兴的音乐老师做起了棹歌的传播者。
4.出示歌词。
师:这首美妙的棹歌叫《桥吟》,是一首三声部的合唱作品,中速、D调转E调、4/4拍,结构为ABCBC。歌词取自清代诗人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百首》,旋律是我们的音乐老师根据现代的审美情趣编写的。
师:下面我们分组朗诵,分成三个组ABC,每一个组带着感情地朗诵歌曲部分,看看哪个组朗诵的最有感情,最能把人带入情境中去。
5.吟诵诗词。
6.出示歌曲A段部分曲谱。
聆听歌曲A段部分,视频播放旋律。学生随视频感受旋律走向,带着方言演奏,体会歌曲A段所营造的意境,让学生说说歌曲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7.练习歌曲B段部分。
师:通过连续的“摇”字旋律连接,层层递进,控制呼吸,注意各声部的音准及节奏,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歌曲带来的氛围并一起唱一唱。
8.聆听C段歌唱方式。
师:歌曲的C段部分通过轮唱的方式将情绪推向高潮,该段结束时,突然落下情绪,进入再现B段,融入嘉兴方言儿歌《摇啊摇》。你能听出C段旋律有什么变化吗?
9.班级分小组合唱歌曲。
(三)拓展歌曲——赏动棹歌 1.播放歌曲《桥吟》
师:欣赏歌曲,分别聆听歌曲三段所表现的不同的情感。
2.介绍
师:歌曲A段,描绘出一幅柳絮轻摆、兰舟逐波,古人临水祓禊,祛疫祈福的场景。歌曲B段,表现出时间宛如水流,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激荡。歌曲的C段,将情绪推向高潮,结束时,突然落下情绪,进入再现B段,让听者的思绪再次回到儿时。
3.随乐奏一奏
生跟随老师伴奏跟唱,带着情绪演唱。
4.随乐舞一舞
师与生尝试随乐而舞。
5.全体参与表演《桥吟》感受江南文化的历史
可以自由选择唱一唱、舞一舞、敲一敲、奏一奏,共同表演棹歌《桥吟》。
(四)本课小结
师:同学们,如此美妙的棹歌对嘉兴地方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承载着长三角地区水乡热土的悠悠文脉,我们要知棹歌、赏棹歌、唱棹歌,将古老的艺术形式赋予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