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
[摘要]:音乐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在现在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不能充分体现鉴赏教学对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呼唤下,如何更好地体现鉴赏教学的价值,成为摆在每一个音乐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本文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在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引发了一些思考,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的体会和经验,对其教学的创新性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音乐鉴赏;创新教学
音乐艺术最本质的功能,是给人美的体验和感受。从人们日常音乐生活现象来看,社会上能歌善舞者毕竟为数不多,而最广泛的还是音乐欣赏者。而我们的学生,将来就是社会上的主要成员,试想,我们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苏霍姆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而当今的社会,各式各样的音乐良莠混淆,雅俗交织,美丑难辨。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这个时期应有意识地让他们多接触一些健康向上的古今中外音乐珍品,这对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优良性情、健康的审美观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能力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现状分析。
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把原来的音乐教学内容划分为几大领域,从学生本位出发,遵循音乐是听觉艺术的规律,在以人为本,强调实践、体验、探究,倡导多元与综合等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拓展,原传统教学内容中的“欣赏”,在教学领域中整合成了鉴赏。人们对感受与鉴赏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尤其是其改革的方向和途径,也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但是,在今天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不能充分体现“感受与鉴赏”教学对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1、对音乐的鉴赏违背了“以音乐为本”的指导思想,导致了教学的“非音乐化”倾向。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当然都不可能离开音乐、音响和人的听觉,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音乐欣赏固然需要某些“非音乐”的因素辅助,如:欣赏音乐有时需要用语言文字、图象画面等加以引导,但是这些辅助仅仅是一种媒介,而音乐欣赏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还是“倾听音乐”。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因为音响在时间中展开,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音乐鉴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像的空间。诚然,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都是艺术,语言也是一种音响,但是,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因此,教师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导致了教学的“非音乐化”倾向。
2、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情感参与和审美体验被动、机械。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上的音响资料,整堂课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这种教学形式单一的课型不符合新课程音乐教学的原则。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由多项教学内容构成的综合课。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和结构。
教学形式单一的鉴赏课不利于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它会造成学生心理疲劳和兴趣抑制。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教学对像的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并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近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甚至创造音乐。
3、过于依赖电教多媒体技术,忽视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节省了板书、换磁带、搜索等时间,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大大增加,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过多地依赖电教多媒体设备和技术,教师就成为播放这些音像资料的机器。师生之间的交流少了,互动少了,丧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地位,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是极其不利的;同时,严重违背了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人格的作用。”新世纪教师不仅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不仅要做学者,更要做教育家,以自己人格的力量感染和教育学生。
4、对作品的分析标准统一,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鉴赏教学要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在鉴赏教学中,给学生欣赏的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创作背景、表现意境和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在欣赏音乐之前,通常教师都要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介绍,要引导学生按照创作者的意图去感受和理解音乐。这样,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被限制和扼杀了,对于音乐的理解也成为了千篇一律的统一模式。
实际上,学生受个体不同生活经历和身体、心理发育的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聆听音乐作品,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创作者的意图肯定会产生偏差。统一和片面的理解和感受音乐,就失去了音乐教育的价值,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5、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在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常常是用“对”和“错”来给予评价,没有切身地考虑和体验到学生的感受和情绪。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没有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
如对欣赏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感受与鉴赏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感受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
如果对学生的评价脱离了以上的一些基本要素,那么,就不能激发学生对于感受与鉴赏音乐教学内容的兴趣,不能充分发挥音乐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6、音乐教师个人的音乐素养及综合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在鉴赏教学中,音乐教师个人的音乐素养及综合文化素质是保证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现在的音乐教师普遍存在:知识与技能结构单一、重技轻艺,文化素质偏低等现象。试想,如果一个对音乐作品自己的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的音乐教师,又怎能去教育和感化学生呢?可是,在大量教学参考资料的左右下,我们的音乐教师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在慢慢地被消磨,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依赖教参和电教设备等手段,完全没有了自己的见解、体会和思想。而且,有些音乐教师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强的专业基本功,但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把自己丰富的学识通过语言传授给学生,这也是教学当中的一个弊端。音乐教育价值当中的“文化传承价值”,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教强的音乐素养外,还要具备综合文化素质。
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创新性的思考和探索。
1、以学生的感受与鉴赏为主,以音乐为本。在教学中,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鉴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
围绕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参与”到音乐当中。要注意发挥“通感”的作用。例如,唱一唱欣赏曲的主题或主要片段、用乐器演奏欣赏曲的主题或片断,熟悉、背记音乐主题。再如,结合音乐进行身体动作或表演,随音乐击拍、踏脚、拍手、做各种即兴动作、做音乐表演和舞蹈动作等等。我们应该采用这种综合性的、生动活泼的欣赏教学方法,避免欣赏教学单纯依靠听觉、过多讲述,使鉴赏教学死板乏味。在教学中,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3、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分析与感受的“求异”思维。情感在审美心理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感情、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这些心理因素并不是机械地相加或简单地堆积,而是通过情感作为中介,形成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
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审美情感。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允许个性的存在。当学生的感受与教师的有差异时,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只要学生的思维方向符合审美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使是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原作有偏差,也应该在鼓励的基础上,耐心地进行启发、引导,使其熟悉、掌握音乐语言的特点,逐步积累音乐审美的经验,对自己的情感体验树立起信心。
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有独立的见解和感受,才有可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互动过程,真正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
4、丰富音乐鉴赏教学的人文内涵,体现教学的多元化。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生通过学习华夏民族音乐和世界其它国家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具体表现在音乐的综合性,它不是语言,又胜似语言;它和美术、舞蹈、戏剧、诗歌都有着艺术感觉上密切的关系,这就是“艺术通感”。同时,音乐又和政治、科学、外语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生态的、互补的、碰撞的关系。
音乐教育与生俱来具有人文学科的属性。这次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在理念上“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在内容标准上,强调音乐与社会生活、与姊妹艺术、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并尊重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视野,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这对于国际间的交流、理解与合作是有益的。
5、改进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价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的评价机制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课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更加有兴趣地学习音乐,促进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形成贯穿于音乐教学全过程的、生动活泼的良好评价氛围。
在教学评价中,应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的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在评价中主张重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学习情感的表现、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学习努力程度、与同伴的协作交往能力、内差评定、发展特点等方面。发展性评价功能发挥的关键,在于能否调动评价对象内在的进步欲望,实现从“他律”到“自律”。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实现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价值。
6、音乐教师应以较强的音乐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吸引、启发和感动学生。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展示其学识魅力,以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范唱、范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分析、理解作品,把课堂当成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用音乐艺术美的魅力吸引学生,感动学生,引起共鸣,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目的。同时,要以精湛的教学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形成鲜明而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学习能力。同时,教育艺术要根植于对学生深厚的爱,从而促进他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和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要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储备,持续的文化知识更新,适应新时代的新挑战。
综上所述,音乐鉴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从音乐鉴赏教学对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出发,用于创新,敢于开拓,抓住教学的机遇,把握教学的特点,真正通过符合时代要求、有创新性的音乐鉴赏教学,落实音乐课程标准,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5]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6]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7]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9]特里斯.M.沃尔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16]迈克尔.L.马克著.管建华、乔晓东译.《当代音乐教育》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