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课改

激发学习兴趣,转变传统的音乐双基教学方式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南京市建邺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教学片段摘录《音乐与影视》音乐鉴赏)

[现象一]教师:……你们看过电影吗?知道什么是影视音乐吗?今天老师就来告诉你们,影视音乐是……它的发展历程是……它的表现形式包括主题音乐、场景音乐……主题曲、插曲等,下面我们来欣赏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反映了解放初期在新疆地区我军与敌特分子做斗争的故事……歌曲由著名作曲家雷振邦根据新疆地区的民歌所创作的,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

[现象二]欣赏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连续播放歌曲在影片中出现的三个片段)后,教师提问:此曲具有哪个地区少数民族的特色?此插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为什么出现了三次?学生一:新疆地区。学生二:加深观众的印象。学生三:因为歌曲好听。……

教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好,这首歌曲是具有新疆地区音乐的风格,它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但每次出现的场景都是不一样的……

二、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思考

“现象一”和“现象二”的执教老师都片面地理解了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现象一”中学生的兴趣不高,教师讲的过多,“填鸭式”的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现象二”中,教师通过视频的播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由于相关音乐知识介绍不够,缺少设问前的有效引导,以致学生问题的回答没有围绕音乐与影视的关系而展开。以上两种现象都违背了音乐教育内在的本质----审美教育,音乐新课程注重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审美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只要有兴趣,他们就会主动的去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相对系统、规范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才有可能获得更深刻而完整的审美体验,否则只能流于表面,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音乐双基教学都要围绕音乐审美来进行,都要为音乐审美而服务。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育没有升学考试的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甚至是惟一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视听、节奏、歌唱、表演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形式和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才能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不同主题内容要求下广开思路,才得以调动头脑中原有的记忆表象,在不断的进行组织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音乐教学在突出学科审美特征的基础上,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环境,形成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和共识,这是追求双基教学与审美体验和谐统一的有效保证。

音乐双基包括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基础知识是指学习、了解和掌握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成为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音乐基本技能是指准确运用基础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表现音乐,指的是将基础知识转化为继续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双基的教学是提高感受和表现音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音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双基教学必须融于音乐鉴赏、表现等实践活动之中。对音乐的题材、体裁、形式的学习了解,以及对音乐基本要素及其表现力的挖掘,标志着高中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高低。高中学生在学校音乐学习中,应对音乐学科的各个方面知识有一个综合和相对完整的了解和较为深入的学习,而不仅仅在于初步的作品感受以及“好听或不好听”的层面之上。音乐双基的学习和运用应与教材中的音乐内容、相关文化、艺术实践活动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便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音乐课程标准》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追求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习兴趣,彻底转变传统的、“我教你学”的音乐双基教学方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告诉我们: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将知识技能“淡化”、“舍弃”与“割裂”,而是在寻求音乐双基教学与兴趣培养的完美结合点,将音乐的双基教学融合在听、唱、动等各个教学环节中,作为一个音乐感知和审美探索的过程,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愉悦地学,这正是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始终关注的问题。这种关注需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中、体现在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体现在教学评价中、体现在课后教学反思中、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三、教学案例设计(《音乐与影视》音乐鉴赏再设计)

1、教学目标

乐于参与《音乐与影视》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音乐的姊妹艺术“影视音乐”;

通过对本课所涉及的影视音乐的欣赏、感受和分析,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并乐于参与讨论相关话题;

在鉴赏影视音乐的过程中,能初步了解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歌、插曲、主题音乐及场景音乐;能简述出音画“对位”及“同步”的表现手法和涵义;

在为影视片段配乐的活动中,能根据特有的影视画面,尝试选择恰当的音乐为电影画面进行配乐。

2、教学重点、难点

影视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及表现形式;理解影视音乐分类的特点和要求。

3、课前准备

教师认真查阅有关影视音乐的资料(影视音乐的诞生、发展、分类、作用等);准备1--2首用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的影视音乐片段;反复观看、聆听感受《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插曲。

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与其他媒介去搜集有关影视音乐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并做好在课堂上交流的准备,使学生带着相关资料和认识、思考或问题来上课。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围绕目标达成的相关教学活动(含评价)。

4、资源开发与利用

本课教材提供了电影《辛德勒名单》、《冰山上来客》和电视剧《红楼梦》中的4个音频材料,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资源进行如下再开发和重组:

电影《天堂电影院的》的视频材料(无声)和与之相配套的3首乐曲音频材料。

无声电影《城市之光》的视频材料和电影《雨中曲》的视频材料(根据学情选用)。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电影中出现3次的3个视频材料。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两个不同场景的视频材料。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的视频音频材料以及电影中犹太人被屠杀,男主人公心灵受到撞击场景的视频音频材料。

电影《鲁滨逊漂流记》的视频片段(无声)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相关实践活动与探讨话题;PPT制作整合。

重组后的教材作品有2个(《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和《冰山上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音视频),要求精听、精看教材中的2首作品,了解熟悉补充的3首作品。

5、过程设计

以听一听、说一说的视频片段对比欣赏导入。播放电影《天堂电影院》片段(分三段:无声、有声和非原声),提问:1、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2、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所观看的电影片段展开讨论并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感受,通过无声与有声的对比,电影原声音乐与非原声音乐的对比,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以此引出本课的课题----“音乐与影视”。

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学生资源来共同分享他们在课前所获取的关于影视音乐的知识。

播放无声电影《城市之光》的片段。提问:这是哪位喜剧大师?他用什么来向观众表达和诠释剧情呢?学生结合课前的相关资料收集和整理,进行讨论并交流感受,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并以此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了解影视音乐发展过程的略况。(注:该部分可以依据学情设置为“机动”。)

欣赏电影插曲。从学生容易接受的影视歌曲入手,播放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逐次、递进提问:此曲具有哪个地区少数民族的特色?此插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为什么出现了三次?引导学生从唱腔、歌词、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来分析歌曲开始并讨论回答问题,通过问题的分层提出和解决,分析插曲与电影的关系,最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引导学生进一步亲身体验音乐中所蕴涵的情感。通过师生对话并结合学生原有认知梳理、巩固和进一步了解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歌、插曲、主题音乐及场景音乐。

播放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两个场景视频。提问:这两个场景音乐分别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又是怎样表现特定内容的?让学生分小组交流与探讨,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特征上来分析《卧虎藏龙》中武打场景的配乐;也可让学生练习其基本节奏型并配合画面场景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初步了解“音画同步”的影视音乐术语及其表现手法。

《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欣赏。师生交流电影的相关背景,出示主题音乐的曲谱,引导学生:a、看曲谱聆听主题音乐;b、体会音乐主题的旋律特色;c、演唱主题音乐;d、分析音乐表现特征以及作品曲式。通过四个步骤培养学生读谱、听辨、感受、分析、交流等能力以及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辛德勒的名单》背景音乐欣赏。播放片段(无声,犹太人被屠杀,男主人公心灵受到撞击的场景)后,给学生提供三段音乐,让学生聆听并讨论哪一段音乐是电影原音(第一段是《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音乐,由小提琴奏出的哀伤音调,第二段是一段具有恐慌紧张气氛的音乐,第三段的旋律纯净、节奏简单的童声合唱)。让学生聆听所提供的三段配乐并做出适当的选择并相互交流选择音乐的理由。

在此基础上,播放电影原音(与电影画面屠杀背景形成对比的第三段音乐(童声合唱)),提问:电影采用这段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音乐与画面的强烈视听对比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讲解“音画对位”的表现手法,学生更容易感受和理解影视音乐的独特魅力,能投入、有感情地哼唱这段童声合唱

活动与探究。出示三首不同的音乐和画面,请学生为画面配乐。学生通过聆听和观看、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交流并对自己所配的音乐加以评论,进一步加深体会电影音乐的作用。出示表格来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对高中学生而言,要促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提出各自不同的审美感受及对音乐的不同评价。

评价与总结。评价与总结需要关注与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参与面,要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感受愉悦、满足和自信,激发他们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终身感受和享受音乐的能力。

四、点评

音乐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在音乐教学中要符合学生的音乐学习的认知规律,突出音乐的艺术性、实践性特点。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结合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进行,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到聆听、感受、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实践参与中去感受、体验,不仅仅重视实践结果,更重视学生实践的过程,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获得直接的审美体验,潜移默化地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激发学习兴趣,转变传统的音乐双基教学方式,通过追求双基教学与兴趣培养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自愿地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地参与、体验音乐,享受音乐的美感,整体地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为音乐所吸引、所陶醉,与之同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对音乐审美的敏感。

本课根据新课标中“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作音乐”的思想,设计了引起兴趣→体验→探讨→创作的教学程序,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目的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逐步具备独立欣赏影视音乐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到学习主体部分→学生群体的兴趣指向。

材料的选用和制作:选用易激发学生兴趣的题材。从课堂反映看,学生积极性高涨,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课件的制作上,也充分考虑到这点,既保证了教学过程的一气呵成,又保证了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不间断。教学的重难点也在较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得以解决。

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学生的课前准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教学的评价等,教师自始至终都站在引导者的位置,参与和引导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学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形成了学生对教师和教学内容的认同和共识,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突出审美体验中的双基学习:本课学习中所进行的影视音乐表现形式和相关术语的学习了解(主题歌、主题曲、音画同步、背景音乐等)、技能的训练(视读乐谱、音色听辨、作品分析等)无一不是在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上进行的。构建于感性层面上的双基学习更为学生的认知需求奠定了基础。

音乐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施过程,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产物,必然要经历一个个反思→完善→再反思→再完善阶段。我们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学会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里除了进行课程标准的再学习领悟,还需要不断回顾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反思学生的实际所得,反思学生实际所得对他们后期发展的影响。坚持音乐教学中以审美为核心,追求双基教学与兴趣培养的和谐统一,追求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为学生的在校音乐学习以及可持续发展、更为他们终身享受音乐夯实基础。

[参考书目]:

1、《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曹理

2、《音乐教学研究与案例》王安国

3、《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丛书》(音乐)谢尚飞、谢乙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