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课改

探索音乐教学的新思路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红烛课件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大环境的稳定使得整个教育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学音乐教育获得了难得的良好发展的机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1994年起高中开设音乐与欣赏课,结束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不开设音乐课程的历史。

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的教育、美的教育,主旨就是美化生活,提高人类的生存与生活质量,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审美愉悦体验,进而使学生喜爱音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这里特别强调学生喜爱音乐应该是扩大音乐的范畴,并不仅仅指流行音乐),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了解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为他们的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达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而高中的欣赏课由于学生以前大致掌握基本音乐知识了,则更应该是以参与音乐活动,创造音乐中体验美的过程。

但是在这几年欣赏课的开设过程中,人们在音乐课程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

这表现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特点的,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重教师的的讲授轻学生的参与体验;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好。以至于普遍出现这样的情形:几乎所有学生都喜欢音乐,但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而音乐是活动性、实践性课程,音乐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因此,音乐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也就必然不同于其他知识性、学术性的学科,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真正成这了音乐教学即音乐实践活动的主人,所以,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音乐的机会,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能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如何改变现有的状况,使所有学生都喜爱上音乐课呢?通过对行动纲领的学习和学习后的一些探索与实践,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或设想:

一、多媒体教学

二、讨论式教学

三、表演式教学

四、创作式教学

目的是让学生以主动的方式接受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多媒体教学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抒发情感并以此教育,感染学生的。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如视、听、唱、动或念等),可以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如仅是听)更全面、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使用听觉媒体,注意比率为81.7%,使用听觉媒体注意比率为56.6%,可见,视觉媒体的注意力高于听觉媒体注意力,心理学家们经研究还发现,相同的时间、材料,学生用听觉能记用60%;继视沉能记住70%;而视听并用却能记住90%,可见,视听并用的记忆力远远大于单项感觉的记忆力。

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尽管他们对音乐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增强,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因而对音乐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多利用各种辅助感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入情、入境、动情、想象,体验音乐所表达、描绘的各种丰富多样、细致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参与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利用录相或美术作品中的声、光、图、色俱佳的优点,将学生很快带入音乐情景。比如当高中欣赏教材中欣赏《黄河颂》这首独唱作品时,教师须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宽广胸怀以及她的伟大气魄,就可以放一段有关黄河的录相,学生很快地能感受黄河的颜色、气势等,学生再来听歌曲很快就能进入音乐情景;比如欣赏大型的器乐作品,学生较难理解,因为器乐曲不象声乐作品那样,可以借助歌词去理解,它只是乐器演奏出声,而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不同乐曲又有相同或不同的演奏方式,且篇幅长、大,所以欣赏起来更抽象、困难。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放一些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与听觉直接相关的具有引导性的视觉画面,这些画面可以直接的演奏场面,也可是直接的主题联想画面,然后,根据音乐的段落划分做画面的切换式分析。从理性上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乐曲内涵。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

但这种方法也稍有缺点,这种画面的引导可能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对于生活积累趋于自我的高中生来说,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想象机会,但多媒体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现在的高中生缺乏一种想象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凡是有益于教学的资料要注意积累,随后,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把各自的观点谈出。所以高中音乐教学中讨论是开启学生思想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二、讨论式教学

在诸多教学中,讨论法是一种最值得提倡、最体现教学民主,最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方法。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不少教师一切都由教师一包到底,比如作者介绍、作品大意、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等。一节课上学生除了听赏外,只能被动地听老师的满堂灌,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晕糊糊。如果选用讨论法,就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面貌也得到改观。

在欣赏作品前,我们可以先不说出作品的名,让学生听一段或一句主题,让学生听辨,说出作品的曲名、作者。如果学生说不出,再由教师说出,学生就有兴趣听下去。

比如对作曲家的介绍可由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进行介绍,然后教师进行一些补充。

再如进入欣赏作品时,在每次的听赏之前,教师都要布置一些要求,然后依据要求在听赏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由小组代表发言,这样轮流发言,把不同意见发表出来,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完全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

讨论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情感、情绪的讨论。即作品的基本情感、情绪,如喜怒哀乐、奋发激昂、憧憬未来、美好回忆等。

2、情境、情节的讨论。即让学生听音乐时想象乐曲表现的情境和情节。那么有的作品有固定的情节,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只有一个总标题,乐曲内容可以想象,比如交响诗《嘎达梅林》可让学生想象乐曲中包含几个情节,用四个字指导每个情节概括出来,连起来说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标题与乐曲内涵并不一致或不吻合,还有不少无标题音乐,这样就让学生自己创编,作为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答案越不一样越好。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作品美感的讨论。音乐美感是多方面的,老师可在欣赏前提示:音乐的悲壮美、抒情美、诙谐美、雄伟美、忧伤美、不同民族的特色美等。

4、曲式结构的讨论。在欣赏作品前可先给学生听各个不同的主题,然后请学生讨论出主题排列方式,再告诉学生它的结构,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很有兴趣。

5、乐器音色、技巧的讨论。对于乐器的听辨,学生很有兴致去探讨,对于演奏技巧,有的可以通过乐器尝奏来说明,也可通过多媒录相的形式让学生感受。

通过以上讨论,学生尽可能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全身心地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

三、表演式教学

学生活动既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要具有趣味性。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还是很强的,学生最擅长及喜爱的就是表演音乐课本剧。这类音乐课本剧可分二种,一种是根据叙事歌曲的内容改编的音乐课本剧,它有简单的情节,少量的对话,并以叙事的歌曲为背景。如高中音乐欣赏中的歌曲《魔王》,学生可以根据歌曲分成三个角色进行表演(配上歌曲的演唱)通过表演,学生体会到伴奏起到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另一种是音乐哑剧,这些多是有情节的音乐欣赏作品改编而成,比如韦伯的《邀舞》,请同学分小组讨论剧本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对乐曲有了深刻的认识,课后的思考题也迎刃而解。通过编课本剧,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加强了,理解也深刻了,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协作能力,通过观看其它小组的表演,又能对他们有启发的作用,提高了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了解好的音乐作品有丰富的表现力,通过音乐作品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创造力,并获得成功的满足。

四、创作式教学

音乐是一种十分强调想象、创造和创新的艺术。首先,曲调的创作是一度创造;演奏演唱的创造是二度创作;而欣赏者对作品的联想和想象就是三度创作。一个音乐爱好者,若能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则势必推动他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要使学生富有创造性,形成集体的创造气势,建立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要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安全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大脑的运行效率才会是较高的。教师要热爱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在集体中形成一种支持创造鼓励的集体舆论。在这样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不难了。这种创作可与学生的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也可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创作标题,比如在上标题音乐的课程时,就可选择一些无标题音乐让学生创作标题。从而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

表演式教学和创作式教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因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演进行加工、改造,成为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的想象能力由音乐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组成,音乐的想象力是高层次的音乐能力,是大脑把以往记忆的音乐形象进行重新加工与组织的能力,没有高度的音乐想象力就谈不上音乐创作。

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还可利用一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唱音乐作品的主题和设计一些带有检测性和竟争性的学习活动。例如,讲了各类民歌的特征后,可让学生听民歌录音片断,然后辨别是哪类、哪国、哪个地区的民歌,或是进行辨认音乐主题竞赛,主旋律演唱竞赛,联想短文竞赛等活动形式多样,这样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实践证明,以上所说的几类方式在高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有其得天独厚的功效。但要把它们用好,我在实践中感到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教师在设计以哪种方式来欣赏作品应根据不同课程设计,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使用好,其次,在电脑多媒的使用上要注意它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果喧宾夺主,就会得不偿失,有的教师花大力气收集许多声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结果变成单纯的欣赏课了,在音乐欣赏课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第三,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要有创造性的教师和创造性的教学意识。就像一个有创造性的艺术一样,他要非常清楚地知道学生投入与想象的程度,并能及时地把学生从外在陈述的迷失中拉回来,帮助他们提高象征性及抽象意境想象能力。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