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课改

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音乐频道》

背景简介

我工作的学校是上海市宝山中学,坐落于宝山中心城区,背靠长江,紧邻宝钢集团。全校师生约一千二百人。学校“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体现四个要素:1、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 2、创造性思维的运用;3、和谐的师生关系;4、多元智能的开发。贯穿四个环节:1、创设情景;2、自主学习;3、当堂巩固;4、探索研究。

音乐课时设置:高一、高二隔周一次,学生整体素质中上,对音乐的兴趣与其他学校相仿,课外欣赏的音乐以通俗为主。作为研究对象的高一( 1)班是重点班之一,学业优秀,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好,班主任对我的教学研究很支持。我教授他们音乐课已有半年,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时间偏多,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够高,课堂纪律尚可。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生活的习惯,具备获取音乐知识及音乐美感体验的能力,让他们终身从事音乐学习就成为我们高中音乐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些思考,我开始高中音乐课互动型学习模式的研究,并结合学校的“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对音乐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我期待着与学生共鸣的机会。

教师的“孤芳自赏”受到挑战

《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一课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正波澜不惊地进行着,我意欲通过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和《黄河船夫曲》等作品的片段使学生理解其中蕴涵着的勇敢、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个环节:教师介绍歌曲《青藏高原》,揭示其中蕴涵着的民族精神情感,启发学生理解作曲家们真挚而动人的音符中流露出的对民族和祖国的亲情与赞美,以及其用富于诗意的音乐语汇描绘各民族的山水曲《青藏高原》。就在这时我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师范大学音乐系声乐专业毕业的我对自己的特长很自信,对于学生应有的反应也有过憧憬,不料今天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我的预料,离我最近的一个男生陈华皱着眉低声抗议:老师又开始“孤芳自赏”了,声音虽小可足够大多数学生听见。霎那间的难堪让我的声音卡了壳,脸涨红了好一阵,委屈的眼泪在眼眶里直转圈。整个教室寂静无声,学生们眼神复杂地看着陈华,他却象犯了错似的将头深埋在两膝间。美景与精神风貌。

第二个环节:教师演唱歌

师生交流:与《黄河船夫曲》的有何共同与不同之处?

教师观点:歌曲《青藏高原》和《黄河船夫曲》,一个借助巍峨的山,一个展现奔腾的水。同样表现中华民族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但一个是坚韧不拔,一个是坚强不屈;一个深沉内敛,一个外露奔放。

设计思想:从赞美山和水的音乐作品中可见从不同角度表现中华民族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师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共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生活的习惯,具备获取音乐知识及音乐美感体验的能力。

感受与反思

在从教的五年时间中,我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高中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形成互动型学习模式。学生们有一定的应试心理,平时重视语、数、外等主课,对于两星期一次的音乐课他们的心理是完全放松的,这也导致了消极的上课态度。只有少数爱好音乐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大多数学生是听和按老师要求的做,而有的学生甚至将音乐课当成了休息课或是聊天课。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人们以为艺术比书算容易,不大需要用心用力,即使凡才也可以勉强对付,错误实在不小”。学习音乐确实需要天分和心力,可是光讲技巧会让学生兴趣索然,有的学生甚至已将艺术课列入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艺术本是十分有趣的,学生若对它也不感兴趣,很显然,首当其冲的责任人便是教师。在美国,中小学教育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即艺术教育向普通学科渗透。如纽约市教育理事会正在实行一项叫“ AGE”的计划,其意思就是“普通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在我国许多音乐教师也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尝试如:把音乐课教学与话剧表演融合在一起,把音乐课教学与美术教学融合在一起。

对于高中音乐课,二期课改的理念是:以学生为发展主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人的全脑开发,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自由参与,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各个方面的延伸乃至终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就高中学生来说除极少数考入高等音乐学府的学生,他们有机会继续接受由教师指导的学校音乐教育外,绝大多数学生将不再接触系统的音乐学校教学。

策略与措施

具体做法以《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一课为例:

一、课题:《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精神》 课型:新授课

二、模式要素的主要体现

1、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欣赏《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黄河大合唱》、《青藏高原》、《蒙古人》等作品的片段来理解其中蕴涵着的勇敢、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

情感:理解作曲家们在其真挚而动人的音符中流露出的对民族和祖国的亲情与赞美,以及其用富于诗意的音乐语汇描绘各民族的山水美景与精神风貌。

操作:

( 1)初步学会运用气息朗诵。

( 2)学会简单的蒙古舞表演动作。

( 3)学会演唱合唱曲《黄河大合唱》。

2、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通过作品欣赏和学生歌唱、演奏、朗诵、舞蹈表演等艺术实践,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蕴涵着的勇敢、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给予其充分的想象空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多元智能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个性,重视课堂学生活动,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生理、情感特征,体现高中音乐教学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向课前、课后扩展延伸,培养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生活的习惯,终身学习音乐。

4、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师生平等参与。通过欣赏,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层次,从而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感受音乐之美。

三、模式结构的实施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音乐作品中蕴涵着的勇敢、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分析、了解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并用朗诵、舞蹈、声乐等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课前准备:

1、教师方面:

( 1)教材分析,编写教案

( 2)查找资料,风光片《壶口瀑布》、歌曲《青藏高原》、歌曲《蒙古人》、歌曲《保卫黄河》。

( 3)练习演唱歌曲《青藏高原》和表演蒙古舞蹈。

2、学生方面:

( 1)请全体同学课外认真欣赏一部中国乐曲,并分析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民族精神。

( 2)请同学练习歌曲《保卫黄河》的钢琴伴奏

( 3)请同学练习朗诵歌词《中国,我可爱的母亲》。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 1)学生进入教室之前放经典民族乐曲《花好月圆》。

( 2)欣赏风光片《黄河壶口瀑布》片段,欣赏歌曲《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黄河船夫曲》片段。

教师介绍:歌曲《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黄河船夫曲》中描绘的黄河,雄浑壮丽,百转千回,风涛万里,泥沙滚滚,从天边浩荡奔流而下,气贯长虹,正如古诗中写道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回答:这两部音乐作品中蕴涵着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精神?还有哪些作品也蕴涵了这样的民族精神。

( 3)提出课题:《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精神》

设计思想:学生进入教室之前放经典民族乐曲《花好月圆》,这样能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对民族乐曲有一个初步的良好印象。课堂上欣赏的乐曲在选曲上注意紧扣主题,既经典动听又通俗易懂,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音乐评论中也可体现学生的文学、地理知识面。

2、自主学习:

朗诵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的歌词。

内容简介:根据方志敏烈士的不朽名著《可爱的中国》而创作的音乐作品,凝聚着革命者爱我中华的民族心声。

师生参与:请学生分组朗诵、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运用气息朗诵,要求:中速,声音宏亮,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充满感情。

设计思想:朗诵是歌唱的基础,科学运用气息进行语言表达的技能对学生一生有益,而铿锵有力、充满深情的朗诵更能让学生的思想穿越时空,体会方志敏烈士的拳拳爱国心。

3、探索研究:

4、当堂巩固:

( 1)欣赏歌曲《蒙古人》并学会简单的蒙古舞表演动作。

A、教师示范

B、两位同学表演

C、集体表演蒙古舞动作

( 2)学唱歌曲《保卫黄河》。

B、学唱歌曲,学生钢琴伴奏,教师指挥。

C、学生任指挥,全班分两声部合唱

设计思想:模仿舞蹈动作能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在以往的课中学生参与踊跃,很感兴趣。合唱曲是集体创造的美妙音乐,分声部的演唱能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愉快,而懂得与人合作正是一种良好的素质。

5、小结:

在音乐的引领下,我们领略了《青藏高原》的巍峨、《壶口瀑布》的奔放、《蒙古人》的粗犷、《保卫黄河》的雄壮,我们看见了坚强、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我可爱的母亲》,我为你自豪,为你骄傲!

评价

一、执教教师自我评价:

1、在认知、情感、动作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到。

2、学生的课外准备活动提高了他们主动探究音乐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3、音乐学科知识与旁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利用

兄弟学科知识来获取音乐知识。

4、声乐、朗诵、舞蹈、器乐演奏的综合运用使学生从多层面、多方位获得从事

音乐活动的愉悦情感体验。

二、学生评价:

1、演奏钢琴的同学讲到:“这堂课使我体会到参与的快乐,器乐演奏、声乐、朗诵、舞蹈等内容让每位学生都有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听到同学们的掌声,我非常激动,希望下一次还有机会表演。”

2、参与朗诵的同学讲到:“朗诵的过程既紧张又兴奋,课前的收集、准备让我从容应对,看来只有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运用自如、获得成功。”

3、表演舞蹈的同学(男)评价说:“刚开始男同学表演舞蹈总有些放不开,但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即兴创作的舞姿也很不错。

感受与反思

在准备《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精神》这堂课的过程中,我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教学手段,师生之间真正有了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课前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为教学的进行做好准备,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课堂上器乐演奏,声乐、朗诵、舞蹈表演充分体现出学生们在音乐艺术方面的才华,而参与音乐活动的愉悦感和成功感更培养起学生对音乐持久的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这一切都为他们今后终身从事音乐学习打下了基础。

[参考书目]:

1、《音乐美学基础》张前、王次照

2、《艺术教育论》郭声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