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课改

新课改下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广西教育网》

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为中国教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它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全新的内涵,显示出勃勃生机。其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强调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些都是音乐教学大纲中没有阐述的,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我们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握的依据和支撑。

 

那么在农村的音乐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应如何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做新课程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呢?笔者在近几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理念做了一定的尝试,现成文与大家探讨。

一、让出课堂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老师讲到底”的封闭教学形式、“一单元唱歌+乐理一单元欣赏+音乐知识”的单一教学内容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系统论有序原理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要千方百计地促使课堂成为开放的系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生机,有活力。

1、让出时间

现在学校一堂课的时间是45分钟,有科学证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多能集中20分钟的时间。所以,我认为不妨利用这高效率的20分钟,对课堂内容的引入、结尾总、中间重点和难点做“蜻蜓点水、画龙点睛”的精讲。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去演唱、演奏、创作、交流、教授和赏析等等。此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思考,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但不能越俎代疱,以免变成活动的操纵者。教授活动就是由学生自选内容(比如某位音乐家,某件乐器,某个音乐知识等等),在课下像老师一样备课(查出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像老师一样把知识传授给其他同学,其他同学有补充或者反驳都可以交流。表演活动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用才艺表演的方式向新同学介绍自己,我也通过表演活动对学生的艺术素质有了深入了解。刚开始几节课,还有个别学生觉得不好意思或者其他原因放不开,随着参与学生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主动走到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了,而且他们发现在教授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着,这样,我的课堂开放时间逐渐增加。我很高兴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从最初的照本宣科,到使用版书和教具;从个人表演到集体合作;从扭捏不自信到大方自如,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

2、让出讲台

美国实用主义家杜威早就说过: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是站在学生后面。细细想来,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以一对众,与学生距离遥远,怎能亲近沟通呢?新课改要求教师做学生的合作者,不再以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角色出现。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如果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融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知识,其乐融融。学生就会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有什么话愿意跟你讲,有什么问题愿意向你问。在学生进行教授活动和表演活动的时候,我会坐到学生的位子上,和他们一起聆听“小老师”的授课,观赏“小演员”的节目,有异议,我也参与到他们的辩论中,自身也受益匪浅。学生走上讲台,其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了。学生能走上讲台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一种方式。

当然,我所说的“让出课堂”不能浅显地认为是将课堂扔给学生,彻底撒手不管。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思维启动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思维断裂时,教师要帮助衔接;学生思维堵塞时,教师要进行疏通;学生思维模糊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学生思维紊乱时,教师要帮助梳理。教师要以自己的敏锐的觉察力,将学习活动引向更深的层次,并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实现新课程的目标,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各种能力。

二、让出权利

让出(一部分)权利。过去教师的权力是很大的,说话是绝对的权威,容不得学生有任何质疑。我认为教师的权力过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禁锢作用。我们是否可以将部分权利下放给学生?

1、让出表现权

长期来,音乐学科因为是小三门、旧课堂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等原因,课堂纪律一直是音乐教师苦恼的问题。有些教师说,一堂课45分钟,有20分钟用来维持纪律了。还有的教师干脆要求学生“正襟危坐”,只为求一个有条不紊的课堂纪律。试想这样一堂音乐课,不仅是一种低效率的教育资源浪费,还直接扼杀了学生对音乐课的仅有的一点兴趣。“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和感情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会在“纪律优良,绝对安静的音乐课”中被束缚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学生在音乐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是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当学生陶醉于扣动心弦的旋律中时,很可能会禁不住有随之哼唱、击掌合拍等行为,我想此时的一句“乐感不错”“节奏感很强啊”要比一句斥责引起的效果更显而易见。

2、让出考试权

多年来音乐的考试,形式单一,要么“一歌定分数”,要么“一卷定分数”。虽然不记入生的总成绩,却也让部分学生头疼不已,更有甚者,到考试那天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音乐学科是有它的特性的,并不是每个学生演唱、吹奏、乐理、音乐常识样样精通,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专其中一项,唱得很好,未必识谱;吹得很好,未必能唱全五个音。所以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上学期得到了满分,下学期却勉强及格;有的学生平日回答问题相当踊跃,音乐知识与教师不相上下,考试的成绩却差强人意。我想不妨针对这种情况,把“老师说考什么就考什么”转变为“表演、笔答,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更有利由于学生自信心和持续能力的发展。

3、让出评价权

“每到考试,老师总会嘀咕一句‘五音不全’,声音虽然不大,但我听得清清楚楚。音乐课的教室,简直是我的刑场!”这是出自一个学生心底的话。教师们,把我们权威性的评价放下吧。此次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发展性的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其核心是重视过程,评价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商,评价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另外,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给多次机会,重视评价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再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进行指导帮助,并给予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在我们的音乐考试中,不妨加入平日成绩的记录,加入对学生在音乐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评价,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组评。实践证明,如果重视了过程评价,就会发现终结

三、让出一份爱

苏霍姆斯基说过:我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只有一个爱学生的教师,才配得上“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教师必须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面对一群有情感有活力的学生,只有洒下爱,才可获取爱的回报。知识是冷冰冰的,只有经过老师心灵的加温,才能使学生快乐地接受。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把爱简单地理解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爱。师生间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多看到学生的闪光处,多与学生交流,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关照,就如马卡边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可以尽量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不给学生打低分,在任何情况下不羞辱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不给家长告状。

教师的爱,像三月的风,可以吹开枯萎的花朵;教师的情,是温馨的雨,可以滋润一片干渴的心……只有在爱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心灵才能是纯洁的,其灵魂是美好的,其长大成人后才能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