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宜兴音乐教育网》
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教育也实行了很大的改革,音乐教育的改革可以从两大方面来说:音乐教材的改革和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音乐教材的改革
我国以往的教材大体可以分为“以唱歌为主的教材”“以乐理知识为主线的教材”“板块式的教材”“乡土教材”“以音乐要素为序的教材”“唱游教材”等几类,这些教材虽然对发挥音乐学科的社会作用,普及音乐基础教育,培养建设人才等方面曾有积极作用,但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有许多不足,面向的不是全体学生,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能适应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而改革后的音乐教材正弥补了这一缺点:1、根据音乐自身的审美功能,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审美心理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各册教材都以主题单元构建,每个单元都以生动的情节巧妙地将歌曲、欣赏曲、音乐活动等联系起来,每个单元都将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各主题单元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2、教材选编了大量在少年儿童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音乐游戏、音乐谜语、儿歌、诗歌、音乐故事,设计了音乐话剧,音乐创编活动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愉快地学习;3、教材还选编了中国各民族以及世界各地的音乐精品,使学生既能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又能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4、教材各单元教学过程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些主动参与的活动,促进其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促进创造能力的提高,音乐教材的改革充分体现了“说孩子的话,为孩子说话,让孩子说话”这一原则。
二、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
改革前的音乐课堂教学手段是单一的,教学气氛是枯燥无味的,以教师为主,总是师教生学,既缺乏趣味,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改革,音乐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而是丰富多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音乐教材的改革,教师教学时不再是单凭一张嘴、一根粉笔,而是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采用了录音机、钢琴、图片、打击乐器以及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欢乐,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面向每一个学生、灵活多样、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要求教师尊重个体不同的体验和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音乐教育的改革原则是以学生为本,其目标是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看我们音乐教师如何去实施教育,因此,我认为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音乐
周恩来著作中:“群众看戏,看电影主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让学生始终有兴趣,乐于学习,寓教育于娱乐之中,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可运用讲故事、看图片,听录音、做游戏等教学形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想去学习音乐。
(二)在教学中要体现“美”
音乐课是一门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美览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艺术素养为主要目的,以听觉体验、亲身参与、实际操作为主要手段的艺术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挖掘一切美的因素: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图片、美的游戏、美的语言等,让学生在美的音乐和美的气象中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情感人
教师要有激情,要正确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感情,用恰当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音乐中受到感染,以情感人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四)在课堂上应有学生的创造空间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启发学生去创造,并要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去发挥。
(五)在课堂中应多表扬、鼓励学生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而学生中有不同的体验和学习方式,创新能力等,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能以统一的要求去要求学生,当学生回答得很好时我们应给予表扬,但在学生回答不恰当或错误时我们不能总是指责、批评,应当给他鼓励,鼓励他们再认真思考,并帮助他们改正。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果我们总是批评学生,那么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在音乐课堂上也要多表扬和鼓励学生,尽量不批评学生。
(六)在教学时应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
新的教学手段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在教学每一课时或每一个单元时,教师的教学手段应作相应的更新,不能整个学期都是一个模式,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厌倦。
要实现改革的目标,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而教学的方法又是多样化的。因此,要我们在教学中去挖掘、去创新,让我们的音乐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