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课改

活化初中音乐教材的尝试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临安锦城四中》

【摘要】: 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新课程在我校实施已经快两年了,教材、教师用书中所提供的教学建议并不是 " 放之四海而皆准 " 的,根据我校学生目前的现状,为了音乐教学能更贴近于学生的实际,本人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活化音乐教材的尝试:一、贴近学生的现代生活;二、综合学生的现代课程;三、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四、鼓励学生的音乐实践。

【关键词】: 初中音乐活化教材

新标准阐释了一系列新的音乐价值观念,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目标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其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上,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音乐认知规律出发,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坚持音乐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新课程在我校实施已经快两年了 , 从目前情况来看 , 从小学上来的六年级学生 , 进入初中前所使用的还是老教材 , 而且在我校就读的一半以上是农村学生,他们学习音乐的习惯差。新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充分的开放性、显著的综合性等特点,为我们活化音乐教材提供了基础。

如何理解教材的 “ 活化 ” ?最佳的新艺术课程计划和实施过程是一种生成式的创意性演绎。这就是说,新的艺术教材只是为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经验的生成与创意提出了最基本的素材。首先,新教材、教师用书、配套资料等只是为实施提供了一个教学主题,而具体的教与学经验是一线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成、创造的。艺术课程的生成和创意性演绎体现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知识、对自己角色、对教与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全面认识。从最实际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生成和创意性的演绎实质上是体现了一种经验课程。在师生共同的生成、创意性演绎中课程的基本过程是情境化的、人格化的、艺术化的。所以教师对课程所包含的不同艺术学科领域的知识并不是通过传统的机械式的技术性传授,而是通过一种文化情境的生成,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逐步获得其中的知识要素,这些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实际上是在一种文化感召的心理状态里 " 迁移 " 得到的。这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以及课程本身文化力量与学科知识交融在一起 " 不断前进的过程 " ,这就是说艺术课程是在教学过程的发展中逐步生成的。

为了音乐教学能更贴近于学生实际,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 “ 活化 ” 音乐教材的尝试:

一、贴近学生的现代生活

新教材中引进了具有鲜明特征、学生喜欢的通俗歌曲、数字化时代的音乐、民间传统的音乐、娱乐音乐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作品,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作品。即符合现在的审美特点,同时这样的设计也隐含着音乐文化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道理,使学生树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文化现象反映不同的时代特点;事物的发展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观点。现在学生生活在信息的时代里,他们能从很多渠道接受音乐信息。实践证明音乐教师更要在课外大量收集音像资料,多给学生欣赏优秀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更有活力。例如,在上第十三册教材第二课歌曲《青春舞曲》时,我发现在网上有很多《青春舞曲》,于是我收集了音响效果较好的五种用不同方式表达的《青春舞曲》给学生欣赏,让学生说说 “ 它们分别是用什么形式表现的 ”“ 你喜欢哪一种? ” 等。所欣赏的歌曲有与教材配套的最普通的常规演唱,有中央音乐学院的混声合唱,有秀美的女声组合唱,有洒脱的摇滚演唱,还有改编成现代舞曲的演唱。因为所欣赏的歌曲都体现了各自表现中的不同的美,给了学生一定的启示,不同时代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音乐,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美的音乐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的。学生通过对同一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美:华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对比,学习了音乐知识,音乐知识丰富了,修养就越高,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达到了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学中体现了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改变学习内容单一、高深、繁多的专业化倾向,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组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为学生掌握。这就要求教师不要 " 唯教材、唯教参 " ,应将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

由于音乐教学具有开放性,学校教育要把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音乐教育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使三者形成合力。现在各学校一堂课的时间一般是 40 分钟或 45 分钟,正常情况下一个星期一节课,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的时间是非常少的,所以大多数学生喜欢和偏爱流行音乐。因此音乐教师在有限的音乐课堂中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虽然我们作为音乐教育者,不提倡流行音乐进入课堂,但如果将流行音乐贬得一文不值,一味排斥;把高雅音乐捧上天,在课堂上禁止流行音乐,这样做也是不现实的,学生会很反感,所以我在教学中有时会根据需要有机渗透流行元素。例如在《我们同属一个世界》这一课里学生接触到了摇滚音乐,对于这种类型的音乐学生是很感兴趣的,教材上的一首作品根本满足不了他们,所以我收集了很多摇滚乐的资料,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讨论摇滚乐,还让他们学唱了臧天溯的《朋友》。通过平等的交流,学生也了解到了摇滚乐的利与弊,能对其不健康的影响有所认识,同时也提高了音乐审美,要求学生平时在追求流行音乐要把握好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受束缚活用教材。

二、综合学生的现代课程

新教材的内容上除了音乐本身以外,还涉及到大量的舞蹈、民族、文学、历史、戏剧、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综合性是显而易见的。新教材的综合因素其实质就是把音乐放到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之中,音乐作品的产生、音乐流派的形成等现象都是受到了其它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要加强音乐课程与学校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高度重视。在音乐课程中贯彻综合原则,把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音乐与文学关系密切,音乐教学可与语文教学沟通。例如在七年级第十四册语文教材中就涉及介绍了中国戏曲的内容,并且还有让学生实践学唱歌曲《唱脸谱》。而这块教学内容在音乐教材第十五册才出现,于是我便于语文老师联系,根据语文课的进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把戏曲方面的内容提到十四册先上,使之密切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

艺术的魅力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人们用心去感受的。而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人欣赏同一个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更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学中,注意营造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共同参与中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需要采用艺术感受和参与实践来组织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体验。而且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将生活实例与艺术课程相结合,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进一步升华,从而逐步的增强学生的艺术感觉。比如,在《伏尔加船夫曲》中,我先让学生模仿船夫拉船的动作,体验船夫的生活。然后在欣赏乐曲时思考:贯穿乐曲始终的是哪一句?是什么动机?乐曲的力度变化表现了什么?为什么音乐在男低音的音区上进行?这时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自然会用心去感受劳动号子的音乐特征,并且也把音乐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知道音乐来自于生活,音乐并且服务于生活。

四、鼓励学生的音乐实践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互敬互爱,给彼此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新课标提出学生应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采用丰富多彩、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尊重每一位学生,多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鼓励学生既要学会独立思考,同时也要学会团结合作,让自己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不同的学习要求中获得最大收益的学习能力。艺术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各种游戏、讨论、表演 …… 都少不了学生的身影。在亲自的参与实践中,不仅增进了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如第十四册《蓝色的探戈》一课,是要让学生掌握欧洲和拉丁美洲两种不同风格的探戈节奏,由于交谊舞在现在社会生活中相当普及,已经成为人们娱乐和健身的一部分,在课前我先教一位舞蹈基础较好的同学与我合作跳简单的探戈舞步,在教学时我们先随着音乐为同学们表演了一段探戈,然后让学生关注探戈的节奏,敲击两种探戈节奏为我们的舞蹈伴奏,学生敲击的节奏越明显,我的动作就越夸张,他们敲击不同的节奏,我就用不同的舞步。当时一些对音乐很敏感的同学也禁不住动起了脚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这两种节奏,既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以及肢体表现的能力,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艺术课程标准与新艺术课程设计实质上是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作用这样一种探究式的实践活动。教材、教师用书中所提供的教学建议并不是 " 放之四海而皆准 " 的一种或多种教学模式,在事实上并不存在着可以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境中的、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这个教学建议只是一种在特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而生发的教学思路,这个思路是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情境、不同社区中教师与学生根据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实际情况,重新在教与学的实践中生成多样化课程的过程。新课标提出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改革创新的空间,实践告诉我们,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学习方式,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当今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大胆创新,努力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份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他们塑造一个全新而更具吸引力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国音乐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何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