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课改

浅谈新标准指导下的农村初中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衔接

作者:陈小慧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新标准指导下的农村初中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衔接
  江山市新塘边镇初中 陈小慧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学生在陶冶高尚情操、锻炼完美人格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少年人生理想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所不可缺少的。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音乐课在中小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可由于音乐课与升学无关,可上可不上的观念早在人们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导致了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使农村初中学生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因此,如何在新标准指导下搞好小学初中音乐教育的平稳过度,让农村初中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衔接更自然,更紧密,是一个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走进学生 摸清底子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离开小学,乍一来到新的环境,对一切均不适应,课程的增多、教法的改变,常使他们无所适从,有的甚至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重。因此,我们首先应该走进学生,根据其心理特点,和他们多沟通。而这一点通常是音乐老师们最容易忽略的——一般的音乐老师都任教多个年级或班级的音乐课,并且初中每周仅有少得可怜的一节音乐课,加上一贯来旁人对音乐课可有可无的思想误区,使得我们无形中忽略了这极其重要的一点——摸清学生底子。同时,这也正是学生间存在各种差异的实际情况所特别需要的。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学生有效的提高,必须摸清每个学生在小学时的音乐基础:底子清,才能方向明,才便于因材施教。为此,我通过以下两个基本点渠道摸清学生的情况:①、课内沟通。新生入校后前两周的音乐课,我通常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复习小学所学过的歌曲或音乐基础知识,借以摸清学生的情况。通过他们课堂上的表现推断学生在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以及相关文化的情况,并即使在课后进行记录。②、课余交流。每次新学年开始头几周的课余时间,我总会马不停蹄地穿梭与初一年级各班的学生之间,和他们通过谈话、游戏、接歌等不同方式进行交流,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地了解学生情况。当然,在摸清底子的同时,我还特别注意适时适度的鼓励学生,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消除他们对新环境、新老师的胆怯,从心理上释放他们刚进校的不适感。
  二、“淡”化识谱 引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在音乐教学中应把学生的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顺利完成小学向初中过渡、搞好初中音乐教学的关键。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孩子大都厌倦识谱,害怕唱谱,从而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的畏惧。对于这一实际情况,我认为必须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淡”化识谱、引发兴趣。此“淡”乃“似淡非淡”,即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感到新老师不像过去的老师那么重视识谱,强迫他们唱谱。具体做法可以是:歌曲教学先歌后谱,视唱教学教法多样化、视唱听唱相结合等等,力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识谱能力。此外,我们还应用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兴趣。如:甜美的微笑、优美的姿态、生动的语言、标准的范唱、熟练的伴奏、灵活的教法、无私的关爱等。
  三、因材施教 互助共进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教育,长善而救其失也”,意思就是说要发扬其长处,弥补其短处,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强调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新生入校时音乐基础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我特别注重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程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从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出发,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引导他们参与、互助:①、发挥基础较好的学生的骨干作用,在参与音乐学习时,既激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也鼓励其充当“领头羊”,带动并帮助其他学生共同进步。②、调动中间型学生的积极性,设置学习目标,注重发展,体验成功。③、激发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多鼓动、多激励,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树立信心,以达到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互助共进的目的。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