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新策略

作者:泰州学院音乐学院 许蕴彰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03-23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国信息化水平得以持续提高,我国也随之步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可与各行各业相融合,影响各行业的发展速度。视唱练耳是高校众多课程中的一门,视唱练耳水平是衡量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专业性的重要依据。分析“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的开展价值与开展困境,提出“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的优化策略,以期在激发音乐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教育信息化;

  视唱练耳教学是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视唱练耳的学习成效[1]。遵循“互联网+”时代发展规律,优化教学体系,对视唱练耳教学过程进行再设计,有利于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紧跟时代变革步伐,为社会培育专业性强的人才。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的开展价值

  (一)提高教学准确性与丰富性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领域发展趋势,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大教研力度,增强教学效果。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涵盖音高、音准、音程、节奏感、旋律等练习方向,把握视唱练耳教学准确性,增强其丰富性,对切实提高视唱练耳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视唱练耳课程既具有理论性,也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应双管齐下,保障教学准确性[2],提高其丰富性。音乐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在视唱练耳教学课堂上,教师能利用声音刺激带动课堂气氛,给予学生听觉盛宴,满足学生感官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依托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整合视唱练耳资源,保障课件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增强其丰富性,给予学生多个感官的刺激,如听觉、视觉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跟随课件内容学习并发挥举一反三的能力,增强视唱练耳学习成效[3]。

  (二)强化“教”与“学”的交互性

  视唱练耳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师生互动应是教学常态,而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多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这样的课堂虽然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但是互动效果一般。信息技术传达信息速度快,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在收到反馈后及时予以回应,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率。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信息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拓宽教学范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教”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是要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更好地挖掘“教”的本质;学生侧重“学”,既要掌握课堂知识点,也要注重课外训练,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持续提升自身辨音、看谱即唱的能力。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深度交流,将课程延伸至课外。

  (三)拓展教学多样性

  视唱练耳主要分为视唱、听觉训练两大部分,运用各种音乐软件、数字技术进行教学,既符合“互联网+教育”理念,也能帮助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例如:声乐家App可实现学生歌唱音准的训练;EarMaster School可锻炼学生辨音能力;Auralia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视唱练耳知识,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教师要清晰了解每个音乐软件、每种音乐技术的功能,并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软件与技术设置节奏、速度等,如此,学生便可利用音乐软件进行持续学习。在音程学习方面,相关设备中含有大量的电子音,视唱练耳训练中可用电子音模拟钢琴等音色、多音色三声部旋律听写等形式训练,防止学生混淆音色、声部。“互联网+”技术具有多样性,教师需熟练掌握各种音乐软件的功能与作用,将其与视唱练耳教学目标充分结合,实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的创新,构建完善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增强视唱练耳教学的实效性。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的困境

  (一)移动终端教学工具价值不突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产品充斥在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高校为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效,限制了学生移动终端产品的课堂使用,但效果并不理想,且对学生视唱练耳学习成效的不利影响是持续性的。

  “互联网+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移动终端产品可作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工具,但是其作为教学工具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这制约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脚步。移动终端产品更新速度快,相关App、学习资源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教师、学生是否做好了将移动终端产品迎入教学课堂、高效利用移动终端产品的准备,是否能凸显移动终端产品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课堂的教学价值,这些问题值得重视。

  (二)信息技术课堂应用效果不明显

  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初步运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以音频视频等形式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其呈现在课堂上,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满足学生的感官感受。视唱练耳教学注重实训,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在实训方面的不足。然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并未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仍然强调共性,而并未全面践行个性化培养的因材施教理念;仅是粗略地运用信息技术,以投影白幕代替传统黑板,却忽视了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导致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低效。高校视唱练耳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理念,明确网络时代知识学习途径和方式的变化,以“互联网+”技术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创设教学模式,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促进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

  (三)教学方式与学科特点不符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出一批“教育信息化产品”,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使得传统课堂发生变化。但多数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被运用在语言、文学、理工等领域,而非音乐领域。为了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音乐教师也尝试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但其多侧重于音乐理论教学,而非音乐实践教学。视唱练耳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结合,认为二者缺一不可,而无论是“慕课”“微课”还是“翻转课堂”,均侧重视唱练耳理论知识,而非实践技能,与视唱练耳学科特点不相符。视唱练耳技能训练需要教师面对面教学,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配合学生的发展特点,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单纯以网络视频的形式开展视唱练耳教学活动,无法发挥“互联网+”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优势。因此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与学科特点的结合,构建现代化视唱练耳教学课堂,运用“互联网+”技术,真正提高视唱练耳教学成效。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