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职前音乐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现实困境与重构路向——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变革的反思

作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姜莱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03-12

  摘要:职前音乐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美育力量,对于自身教师身份的认同感、就业时的职业选择和学校美育事业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研究发现,我国职前音乐教师正面临着角色定位迷失、职业承诺缺失两大身份建构困境。为了更好地培育具有教育情怀、专业素养的未来音乐教师,本文提出音乐教师教育的变革路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多维角色观的重建作为音乐教师职前培养的核心关注,通过增设角色训练及强化教育实习,使职前音乐教师顺利完成身份的适应与转化;二是针对入学动机的特点及对职业承诺的影响,通过优化招生选拔方式、建立“是否真正对音乐教育教学感兴趣”为核心的分类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不同入学动机的职前音乐教师分类的、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职前音乐教师;身份;困境;重构;音乐教师教育;

  一、研究背景

  专业身份是职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教师专业身份是教师对“我是谁”“我将成为谁”的认知,是一名教师成长为好教师的核心。(1)职前教师正处于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阶段,因此,形成教师专业身份的认同,有利于增强职前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树立牢固的教师职业理想。当下,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呼吁,应将专业身份的建构作为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检验职前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维度。

  音乐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前培养颇受关注,培养高质量的未来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的共识。然而,与其他学科的职前教育相比,职前音乐教师这一群体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即对于不少职前音乐教师而言,之所以选择音乐教育专业,并非出于“热爱”,而是为了获得进入大学或专业音乐领域的“敲门砖”,其本质暗含某种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职前音乐教师在毕业之际未必会选择成为一名真正的学校音乐教师,而是进入音乐表演领域或转行从事其他行业。有研究指出,音乐师范毕业生每年的流失量约为80%,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音乐教育专业存在着严重的供需脱节现象。(2)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职前音乐教师缺乏对教师身份的认同—尽管所有人都不否认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并非所有职前音乐教师都认为自己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名音乐教师,他们中的很多人内心深处更渴望做一名表演艺术家,这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目前音乐教师教育在为未来音乐教师专业工作所做准备方面的不足。如果在职前教育阶段未能帮助未来的教师建构起属于自己的专业身份,那么所有的发展手段都将收效甚微。西方相关实证研究证明,仅仅采取经济手段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研发各种能力标准和评价指标,却漠视或忽视职前教师专业身份这个最根本的基石,是舍本逐末的,因为只有“乐于教”才能“适于教”,最后才可能“善于教”。(3)简言之,笔者以为,当下我国职前音乐教师教育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数量、质量问题,而是日益增长的身份认同危机。

  近年来,身份问题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在音乐教师教育领域,已有研究者提出我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应为“塑造音乐教师的身份认同”这一目标服务。(4)但是目前关于职前音乐教师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少有研究会明确指出面对当前为数不少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从教意愿不强的职前音乐教师,音乐教师教育如何在四年的职前教育中帮助他们建构其专业身份。基于此,本文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职前音乐教师在专业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困境;二是面对困境,音乐教师教育应当如何应对,以便更好地培育具有教育情怀、职业素养的未来音乐教师,帮助他们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念。

  二、对我国职前音乐教师专业身份建构困境的审思

  在教育领域,尽管“教师专业身份”已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在实践中深刻影响着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受不同的认识论和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对“教师专业身份”的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确定而统一的定义。但是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可以看出有关教师专业身份内涵的讨论存在两种立场:一种观点认为,教师专业身份意味着对“作为教师的我是谁”这一问题的追问,它牵涉教师自我多种身份的协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师专业身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坚持的一套价值观与承诺。综合已有观点来看,教师角色定位和教师职业承诺是我们理解职前音乐教师专业身份内涵及其建构过程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两个观点不仅反映了学界研究视角的不同,更表达了不同的价值预设。前者是指职前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师”这个社会角色及其教育实践的理解,后者是指职前音乐教师对“教师”这个一般性角色的认同与归属,即从教意愿。以下,笔者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对我国职前音乐教师的专业身份问题及发展困境进行剖析。

  (一)角色定位迷失

  “角色”本是戏剧、电影中的概念,指演员所扮演的戏中人物。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5)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指寻找“好教师应该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它是每个教师建构其专业身份的第一步,决定了教师对于身为教师的“我”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认同。在我国职前音乐教师的角色感知中,其最大的挑战来自个人教育理想与真实的学校实践之间的冲突。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师道文化强调为师之道在于“教书育人”,而在二者之中,其最终指向的是“人”—“立德树人”。因此,和其他学科一样,学校音乐课开设的目的不仅仅是“教音乐”,而是“发展人”,这已成为音乐教育界的基本共识。纵观我国中小学音乐“课改”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如今的学校音乐教育越来越注重育人逻辑,无论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以审美为核心”,还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强调了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这意味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以审美为核心基础上的教学深入。尽管学生在成长为懂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艺术人”的过程中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是顺理成章的,或者说“教乐”与“育人”是可以一致的,但在真正的教育场域内,当教师“教乐”的能力在以强调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为目的的学校制度性评价体系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而“育人”的能力则因其评价的困难与效果的迟缓而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相应的体现时,直接摆在职前音乐教师面前的便是“教乐”与“育人”孰轻孰重的“两难”选择。在选择中,职前音乐教师对于“我是谁”“我该怎么做”“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等角色定位问题较难给出明确的回答。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