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将科研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以《唱支山歌给党听》音乐分析为例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陈新凤 孙乔楚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11-06

  摘要:课程思政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优秀的音乐作品蕴含崇高精神和思想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刻领会教材的内容,还要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以教学内容作为科研选题,以教学促进科研,并以科研反哺教学。《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一首表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主题思想的作品,课程思政元素显而易见,本文通过对其曲式结构和创作特征进行研究,让学生从音乐理解的角度坚定热爱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科研;课程思政;音乐分析;

  一、课程思政下的音乐作品分析教学

  “曲式与作品分析”是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专业的必修主干理论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讲授曲式结构的基本范型及各种范型的结构特点,通过各种范型相对应的典型例子,对这些音乐作品作结构上的比较和内容上的分析。分析技巧要求学生能划分乐句、乐段,判断曲式形式,说明创作手法特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以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例,分析其曲式结构特征及作品的思想内涵,能让学生对名家名作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弹自唱的形式,领悟歌曲的思想感情,践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现有教材《曲式分析基础教程》对这首作品的分析,仅有一段话:“在这首三段式的歌曲中,由于歌词内容的要求,中段的音乐具有较强的对比性。该曲呈示段由非重复结构的四乐句组成,曲调亲切、明朗、深情,调性是bB宫调式。经过4小节的间奏之后,引出对比的中段。中段共有五个乐句,按歌词内容的要求,分为两个层次:上片为两句,以同宫系统的G羽调式开始,突出痛苦、仇恨的情感;下片为三句,转回原调,情绪激昂,推向高潮。下片经重复后结束在主调的属和弦上开放,并通过间奏引出再现段。”(1)这段分析报告主要介绍了歌曲的音乐结构特点、调式调性布局情况,以及音乐审美特征。很显然,对于这部经典作品的解读和理解,仅仅使用教材的这段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进一步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得以深入。

  以下分析内容,是笔者在指导研究生学习这首作品时(2),对这首作品的作者及有关创作背景、表演版本等进行梳理后,将科研成果反哺到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立足时代,对这首作品作的深入解读。

  二、从速度结构布局着手对《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作品分析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夺过鞭子,揍敌人!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党的光辉照我心。”这段脍炙人口、富有诗意的歌词,出自煤矿工人姚筱舟(发表时笔名为蕉萍)之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党的赞颂和感恩之情。曲作者朱践耳被歌词的真情打动,创作成曲,从此广为传播。

  歌曲第一乐段深情地表达了对党的热爱和赞颂。第二乐段叙述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先是悲痛凄楚、如泣如诉,充满了对旧社会的仇恨;继而壮怀激烈、字字铿锵,表达了跟党闹革命的决心和昂扬斗志。第三乐段再现第一乐段,深化歌曲赞颂的主题。

  (一)以情感控制为主导的“有意识”的速度变化 1. 全曲的速度布局特征

  《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曲式结构为三段式,中段与首尾两端有明显的速度对比。歌曲前奏和第一乐段为慢板,音乐舒缓深情。经过间奏引入对比的中段,速度由中板开始逐渐加快,在快板上结束中段。再通过间奏将速度返回原速,进入再现段直至尾奏。全曲速度布局与我国传统音乐中板腔体的“散、慢、中、快、散”速度变化格局相似。(见表1)

  表1

  2.“有意识”的速度变化

  歌曲中段分为上、下两片,上片与下片在内容、情绪上有明显的对比。由于下片是变化重复的两个部分,因此中段总共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速度上延续第一乐段的慢板速度,没有过多的变化,表现旧社会人们饱含心酸的悲苦情绪。随着速度进一步放缓和曲调不断迂回下行,直到“母亲只会泪淋淋”时,速度进行到最缓慢,歌曲的情绪同时达到最低点。经过一个半小节的间奏,对情绪进行短暂调整,音乐再次推入中高音区,即中段的第二部分。这时激昂的音乐似进行曲一般,在中板的基础上逐渐加快、层层递进。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重复段,也是歌曲的高潮,连续的高音走向,情绪紧张而激烈,与头尾的抒情唱段形成鲜明对比。紧接的间奏旋律呈下行趋势,具有结束意味的急促音浪向缓慢柔和的再现段过渡。值得注意的是,中段的速度变化,只在第二部分的开头和第三部分的结尾处分别标注不同的速度记号,意味着整个下片要持续不断地“渐快”才能完成板式交替,可认为这是一种“有意识”的速度变化。

  3. 速度变化与歌词情感表现的一致性

  依照歌词内容的要求,歌曲第一乐段的速度相对比较缓慢,旋律口语化、平静柔和,表现歌唱者愉悦的心情和对党的爱戴。经过间奏的过渡,歌曲进入最具戏剧性的中段。“旧社会鞭子抽我身”作为中段的开头,速度逐字放慢,渲染旧社会的黑暗氛围,表达劳苦大众对统治压迫的痛恨。直到“母亲只会泪淋淋”时,速度达到最慢,一字一顿的演唱,字字悲怆,唱出“母亲”的无可奈何之情。后一句的“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使歌曲在情感上产生反转,速度逐渐由慢板转为中板,旋律充满激情和力量,情绪由最低点逐渐向最高点迸发。中段结尾的唱词重复部分是对歌曲精神和情感的升华,情绪最为高涨。再现段速度重回慢板,平缓而抒情,表现人民抗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中国共产党无比热爱的感情。

  (二)速度变化与其他音乐表现手段的关系

  1. 速度变化与间奏

  歌曲第一乐段为山歌风的慢板,与中段的情感基调截然不同。间奏在歌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延续第一乐段的抒情,音乐显得温和舒缓。通过附点、八分音符、八分休止符和跳音的接连使用,再用大连线将旋律贯穿起来,给人以欲言又止的感觉。低音声部连续三度和四度的单音下行,听觉上有渐慢的效果,如泣如诉的旋律将人们引入悲苦的氛围中,为中段痛苦、仇恨的音乐情感作铺垫。中段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间奏,与速度变化也有直接关系。这个简短的两小节间奏,以十六分音符为主,随着速度不断渐快,在将音乐推向高潮的同时,给予演唱者片刻的休息,然后以更饱满的激情完成后续的音乐发展。中段与再现段的间奏,用一连串急剧下行的十六分音符营造中段以来的热烈气氛,音乐进行到再现段之前,速度逐渐放慢,直至进入慢板。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