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将科研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以《唱支山歌给党听》音乐分析为例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陈新凤 孙乔楚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11-06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社会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再过分强调敌我矛盾,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观念慢慢淡化(8),从此,以斗争精神为主的歌曲较难引起人们的共鸣。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唱支山歌给党听》虽然依旧唱响,但我们很难听到“忠实原作”的演绎版本,而多是只演唱平缓抒情的第一乐段旋律,情绪悲愤激昂、充满斗争性的中段往往被略去。

  三、作品内涵研究与课程思政融合

  梁雷在《寻找个人与民族的声音—朱践耳交响乐作品的特征》一文中认为,音乐作品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时代留下记号的”。人们听到这样的作品往往会联想到一个时代的特殊经历和典型的音响特征。这类作品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也容易受到时代的限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显得陈旧。另一类则是“为时代留下记号的”作品,也可称为是“划时代”的作品。这类作品虽产生于一个特定的时期,但有超越这个时期的局限性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深度。(9)从流传性和影响力来看,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则兼具以上两类的特性,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是超越时代的。

  在收集《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各种演唱版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首歌的演绎情况很有特点,许多版本都出现对原作不同程度的背离,且不同之处主要集中体现在对歌曲中段的不同处理上。目前收集到的音响版本中,与原作文本相比照而言,主要有如下演绎形式:

  第一,结构保持一致但旋律改编为京剧唱腔,也是仅有的中段有重复且作了渐快处理的版本。

  第二,省去中段的重复部分。如才旦卓玛的演唱版本,按照原作“慢—快—慢”的速度布局,中段的第一部分结束后,速度由慢板转为中板,并不断渐快直到高潮变为快板,中段的第二部分不做重复而直接连接再现段。此版本体现中段“有意识”的速度变化特征,但因少了重复部分,“渐快”没有得到突显,对原作中段的情绪发展有所淡化。

  其他歌唱家的演唱版本与才旦卓玛的结构处理基本一致,只是在表现手法上更丰富一些,速度处理体现个性化理解。如前奏配上交响乐伴奏,使歌曲的规模更加宏大。第一乐段是抒情的慢板,进入中段的前部分,交响乐伴奏充分渲染了中段的悲剧色彩,提高了音乐的戏剧化表现力。中段的第二部分唱腔在速度上只有略微的渐快,间奏才开始加速,但很快又慢了下来,进入慢板抒情的再现段。

  第三,中段完全被省略。此演绎版本以黑鸭子版为代表,中段被略去,只唱头尾两段,速度从头至尾均为抒情慢板。

  第四,中段不仅被省去,还对原作大幅度改编,颠覆了原来的音乐风格。以玖月奇迹版为代表,第一段的女声独唱仍然是抒情的慢板,但加入了很多动感的流行音乐元素。中段歌词由“控诉旧社会,共产党号召闹革命”的内容,改为说唱风的歌词:“每一次太阳从东方升起,照亮我们这片神圣的土地,我的心总是激动不已。你历经风雨,你翻天覆地,每一次国旗冉冉升起,点燃那一片一片红色的记忆。我的心中是充满敬意,你充满奇迹你永不停息。”中段结束后双排键弹奏出别致的华丽间奏,速度由快板逐渐转为慢板,直到再现段的抒情混声重唱,速度与全曲相比达到最慢。这样的改编完全改变了歌曲原作的情感基调和内容体裁,是目前看到的演绎版本中与原作差别最大的“二度创作”。此外,以《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原唱词配上京剧沪剧曲调的“戏歌”,也广为传唱于各大文艺晚会的舞台。

  歌曲被改编是常见的现象,不同唱法、不同人演唱都是对作曲文本的二度创作。但多数情况下,二度创作要基于原作,避免过度“离谱”。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面世半个多世纪以来,被传唱得多也被改编得多,从中可以看出演绎版本与朱践耳音乐原创着重点的不一。每个时代似乎都有一些“共同话题”被普遍关心和热议,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普遍情感和社会心理又会发生显著变化,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演绎重点发生诸多改变的原因。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感受更多的是歌曲第一乐段平缓抒情的旋律之美。歌曲创作者将中段作为全曲的“重中之重”,用“渐快”这一弹性速度手段展现阶级斗争内容,表现时代特有的革命情绪和斗争意识,而随着时代的变革,人们阶级斗争的意识逐渐淡薄和弱化,原本打动人心、鼓动情绪的特质渐行渐远,音乐的情感表现重点逐渐发生偏离。

  吴祖强在《曲式与作品分析》一书中指出:“深刻理解具体音乐作品的内容还必须和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联系起来,和作品的体裁、类型联系起来,和作曲家的世界观、风格及有关创作方法、创作特征等联系起来。”(10)杨燕迪也谈道:“艺术创新不仅需要艺术家对自己这一专业领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透彻领悟,而且还需要艺术家的内在性情和生命经验与时代、民族的命题和命脉达成共振和共鸣。”(11)今天我们之所以看到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几十年间传唱不息,以及演绎版本的多样化存在现象,源于朱践耳的创作既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给演唱者留下个性化处理的表现空间。虽然时代不同了,演绎版本出现对原作文本不同程度的改编和变动,但蕴含于音乐作品中的时代精神内核及其深刻的情感内涵并未因时代发展而磨灭,反而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时代经典在今天的意义。

  从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创作可以看出,民族性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和灵魂。中国音乐的民族化追求不是把自己束缚在中国的传统音乐框架里,简单摒弃一切西方音乐,而是既要善于运用中国民族音乐中优秀的遗传基因,又要善于吸收、借鉴国外的音乐理论,比如和声、曲式结构等整体布局上的理性要求。朱践耳是中国音乐民族化追求的践行者,他把中国传统音乐内核和西方音乐形式相结合,用音乐来叙事,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出对时代的感知,使作品具有现代性和民族魂。距离这首作品的创作,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我们今天重温、学习、研究这样的时代音乐经典,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通过历史告诉未来,引领中国音乐前行之路。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我们要继续用音乐讴歌党、讴歌人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唱支山歌给党听》作品分析课的教学,我们认识到:大学教师要坚持做科研,在教学中寻找研究选题,把论文写在课程思政建设的道路上;科研要反哺教学,重构教学知识体系,培根铸魂、润物细无声地优化课程内容,并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