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儿童戏剧教育现状的归纳和实践,探索儿童戏剧教育的目的和手段。顺应儿童的发展特点,以综合性的训练手段,达到儿童对于戏剧的真实体验。
关键词:儿童戏剧;戏剧教育的功能;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戏曲元素训练;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是实现美育的有效方式之一。戏剧最核心的部分:松弛的身体状态、敏锐的专注力、细腻的感受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其他艺术门类学习与实践也至关重要。用情感去照亮文字背后的黑暗,用生命去探索另一个生命,把抽象变具象是演员的功课。
儿童时期,为什么需要戏剧的滋养,以及如何展开儿童戏剧表演课,是本文探索与思考的初衷。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创造力和想象力最为旺盛的一段时期。戏剧教育,对于儿童心理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表演训练元素中的“放松训练”、“专注力训练”、“五感训练”、“想象力训练”等,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拓展,也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的决定了教学手段。如果以学院派教学方式来开展儿童戏剧课,儿童时期独特的发展特点决定了这类方法取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师资的专业度也有很高的要求。照搬课本剧和童话剧的教学方式,也容易陷于表层,使得各个元素无法深入。
表演归根到底解决的是人的问题,通过揭示人的精神生活,来照见人的灵魂。儿童戏剧表演课也是在探索人如何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的问题。首先解决的也是“真实”的问题。如何做到“真”至关重要。
儿童本身非常真实灵动,一上舞台,或经过老师的“点拨”反而失去了本身的灵气,变得僵硬虚假。在舞台上说着背下来的台词,眼睛看着规定好的位置,身体做着照搬下来的动作,变成了虚假的“小大人”。
作为儿童表演课的教师,应该探索如何符合学生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去展开戏剧教育,而不是抹杀他们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需要的是一种真实的、具有美感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模式化的生搬硬套。 表演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减少学生的杂念
在心理学中,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按照年龄,将儿童期划分为乳儿期(初生-1岁)、婴儿期(1-3岁)、学前期或幼儿期(3岁-6岁)、学龄初期(6岁-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18岁)。在儿童戏剧表演课的教学中,对于班级的年龄应有严格的划分,避免混班教学。
表演课程的开发应具备包容性。声音的训练与形体的训练要相互结合,以促进儿童的直觉化思维、视觉化思维和肢体化思维等能力的综合发展。
在表演课堂中,老师应少做和尽量不做示范,少“喂养”,多引导。鼓励学生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培养一种直觉反应能力。引导学生探索表达真实的各种可能性。应破除表演只有一种标准的旧有观念,鼓励儿童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每个训练方法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切忌说教化,针对其注意力的易分散,要融入更多更有趣的视觉化和形象化的教学内容。
专注力训练
专注力是表演训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儿童特有的生理发展特点,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交和创造的非常有利的方式。在游戏中,孩子专注而轻松,可以诱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专注力训练中,笔者设计了“造型动静训练”。配以音乐元素的融合,来训练学生的专注力。
训练的实践方式:学生在空间中自由的走动,保持视线的打开(不看地板),敏感观察周围的环境,听到老师击掌声时,保持肢体瞬间的静止,提醒学生不可憋气。不要提前预设动作,鼓励肢体跟着本能的冲动去表达,多探索不同部位的多样化方式,再次听到击掌声时,“活”过来——恢复行走的状态。“造型动静训练”作为热身训练,时长可以控制在10分钟。此阶段深化后,可以加入“眼神元素”——击掌静止时,瞬间用眼睛去捕捉另一个人的眼睛。探索对方眼睛给你带来的感受,并随之做出反应。感受对方的眼神变化,带给你的刺激,并随之做出反应。
训练元素再深化开展,比如加入“造型博物馆“训练,老师击掌静止,学生成为博物馆的雕塑,老师可成为博物馆的游客,在“雕塑”中穿插,游览。学生身为“雕塑”,要坚定自己的舞台任务,不受“游客”的干扰。这个训练可为专注力训练的深入,学生的专注力和信念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