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清唱剧《长恨歌》的音乐形象塑造

作者: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高岐奎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1-09-05

  摘要:由黄自先生创作、林声翕先生补作的《长恨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清唱剧,剧中的音乐通过优美婉转的旋律塑造了骊宫、蜀道、蓬莱仙境等故事场景,每个乐章都恰如其分地用音乐对环境气氛进行了渲染,同时又深入而丰富地刻画出了唐明皇、杨贵妃等音乐形象,做到了乐如其人、乐与人谐。

  关键词:清唱剧;长恨歌;音乐形象

  一、清唱剧《长恨歌》概述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歌,它用绚丽的语言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缠绵悱恻跌宕起伏的爱情悲剧。1932年,近代著名诗人韦瀚章与音乐家黄自合作,根据这首诗歌创作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它是我国近现代大型音乐作品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之作。

  清唱剧《长恨歌》分为十个乐章:第一乐章《仙乐飘飘处处闻》、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第三乐章《渔阳颦鼓动地来》、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曲》、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第七乐章《夜雨闻铃肠断声》、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第九乐章《西宫墙内多秋草》、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其中第一、二、三、五、六、八、十乐章由黄自谱写,黄自因病去世后,他的学生林声翕教授补写完成了其余三章。整部清唱剧全场22分19秒,最短的是第五乐章,时长2分19秒,最长的是第十乐章,时长4分钟。不论时间长短,清唱剧《长恨歌》的每一个乐章都塑造出了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基于对古典文学与诗词的热爱之情,黄自先生为歌词谱曲的时候,不仅实现了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真切地表现出了全剧的核心思想,更完美地演绎了古典诗词独具一格的韵味,使歌词与曲调结合得融洽,犹如天造之合。

  而清唱剧不同于歌剧,没有布景、服装与动作,完全依靠音乐与歌词推动情节,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曾留学西方的黄自先生将西欧清唱剧的创作技法与我国民族音乐相结合,灵活地运用各种创作手段用音乐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故事场景的音乐形象塑造

  作为一部以故事情节为主线的清唱剧作品,《长恨歌》每一乐章所讲的故事都有一个场景,并有着细致的形象塑造。

  第一乐章《仙乐飘飘处处闻》描写的是唐明皇不问朝政、穷奢极欲的宫廷生活,所涉及到的场景是唐明皇居住的宫殿——骊宫。骊宫,即华清宫,因建于骊山之上而得名。相传骊宫高耸入云,气势雄伟,且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唐代诗人王勃在《<乾元殿颂>序》中写到:“兼山配极,照鸾阙於霞标;荐水涵元,湛骊宫於雾壑。”①由此来看,骊宫雄伟壮观的气势可见一斑。第一乐章第一段调的布局开始于G大调,然后经过关系小调e转折,至属大调D的主和弦结尾。第一段的起句以主和弦琶音上行为主线,在低音部八度主音连续四个半小节震音的伴奏下,将骊宫雄伟的气势形象地塑造了出来。

  “骊宫高处入青云”一句由混声四部合唱的方式唱出,再加上演唱者表演时赞叹语气的处理,从而使骊宫的高耸与巍峨似乎真地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令人赞叹。

  第七乐章《夜雨闻铃断肠声》描绘了行军路上的两种场景。此章改独唱为四部合唱,低沉压抑的合唱,既描绘出了唐明皇幸蜀时蜀道的难行,更抒发出了他胸

  中的愤懑之情。本乐章三部曲式的表现形式,首段与尾段用卡农手法表现,首尾呼应,中间四部合唱的部分与前后两段形成了鲜明对比。凄凄夜色中,隐约传来雨声与铃声,一幅孤寂落寞的场景跃然眼前,正是在这样的音乐形象中,观众才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断肠”二字。

  第八章《山在虚无缥缈间》则充满了神话的意味,作者运用独特的创作手法营造出了一幅缥缈却虚无的仙境,徐缓有致的节奏与至纯至净的女声是仙境中的仙女,纯粹质朴、一尘不染,让人们对于这幅仙境产生了更多的想象与憧憬。五声音阶的调式为此乐章带来了浓郁的古典色彩,其民族风格强烈,更有助于塑造出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仙境。

  最后一个乐章中,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唐明皇也回到了骊宫,但是年老的唐明皇独自伫立于昔日繁华喧闹的骊宫时,心中感慨万千。这里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喧噪,恋人已去,国运渐衰,自己也越来越年老体弱,此时的骊宫与第一乐章中骊宫的气派、喧哗对比,剩下的只有寂寞、孤独与冰冷。此处采取压抑的小调调性,旋律凄苦哀婉,为这段爱情悲剧增添了一抹凄凉。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