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高三学生艺术统考声乐备考攻略

作者: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五中学 项一霖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5-03-04

  近期,全国各省相继颁布了2024年艺术高校专业统一考试改革说明,特别在音乐声乐科目中提出,要求清唱,不能用伴唱。此举一出,引起了声乐教师和考生的广泛讨论和思考,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因此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声音和看法。

  清唱,的确可以更直接地展现出学生的音乐才能,但这对学生驾驭音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音准、节奏、速度、力度等。认识和把握音乐的基本要素,是学习音乐包括声乐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情感表达、风格把握,更是考生演绎一首作品所必须体现出来的内容。国家一级指挥、中国合唱协会副主席、童声合唱委员会主任孟大鹏先生在他的公益讲座上也多次指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考核有所不同。老师会说你做得对或不对,但是唱歌,,人们只会说你唱得好不好,而一般不会用对不对的说法,因为音乐它是有着独特的感性特质的。

  在越来越激烈的艺考竞争中,尤其在声乐考试为清唱的情况下,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获得比较理想的专业成绩,是我们应思考的。

  一、注重发声及清唱的学习

  声乐是用科学的发声来歌唱,将人体作为乐器”,令其“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发声原理简单说就是物理学上的共振,即声带发出的基音频率与身体内腔体固有频率达到一致。这时用的气息和力量最小、声音最美、音场最大,这种现象在声乐上把它称作共鸣。学声乐就是训练歌唱中每个音的共鸣。天生就有共鸣的人寥寥无几,绝大部分人都要通过科学训练,反复地练习,才能得到悦耳动听的共鸣声。艺考用清唱来展现,更需要考生用较好的发声方法对演唱作品进行表现。

  艺考要求清唱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须具备带艺考生的经验,拥有相应的专业素养、歌唱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师应能用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歌唱的发声方法进行阐述,使得学生能逐步理解发声方法并在歌唱中得到落实。声乐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对学生的演唱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声乐教学比较抽象,这就决定了教师范唱的作用是尤其重要的。好的范唱,能让同学们直观、真实地感受到声音的韵味,给学生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哪怕只是模仿也可以获益良多。在经过学生多次模仿并有了一些歌唱体验后,教师应适时对学生进行歌唱发声的评价,同时告诉学生如何正确表达。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歌唱基础后,以用伴奏和不用伴奏歌唱的方式交替进行,逐渐使学生适应清唱所特别要注意的音准、共鸣、表现等方面的要求,从而达到在艺考时较从容、沉稳的表现。

  二、重视选择适宜的作品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如音色、体质、经验、基础等)为学生确定好声部及适合的唱法。当然学生也可在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以后,与老师沟通达成一致,根据自身的条件作出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目标正确是成功的开始。

  每个人在声乐技术程度及音乐综合表现能力均有不同,因此在选曲上就一定要选适合自己的歌曲。歌曲难度偏小不能很好展示自己的歌唱能力,歌曲难度偏大驾驭不了,也得不偿失。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音域,了解自己声音的特性。选择的作品要能充分展示自己声音特点,不要盲目跟风或唱新奇的作品,不要贪高图大,唱超出自己驾驭能力的歌曲。作品适合自己,才可能更好地演绎作品,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才会有血有肉,生动感人。一首合适的歌可以最大化地展现演唱者独特魅力,反之一首不合适的歌则会暴露演唱者所有的缺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理解能力等,精心选择适宜学生歌唱表现的声乐作品。不能一味求大、求难,导致艺考时不能较好地把握作品,进而达不到理想的成绩。

  三、关注歌唱表现力的提升

  声乐,是用“身体乐器”来诠释艺术作品美的艺术。良好的艺术表现是在无尽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逐渐形成的。方法是为演绎作品而服务,不能舍本逐末,一味突出方法表现,把方法凌驾在作品之上,枯燥的没有思想的演唱无法打动人。

  教师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教师最开始应要求学生把歌曲的音高唱到位,是为“音到”;掌握到一定量以后,则能比较准确把握音准和节奏等,是为“声到”;久而久之,熟练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在风格和内容,能够以声叙情,是为“情到”。有些学生唱起歌来音准很好,一个气口也不少,但听起来就是平淡无味,这是欠缺对作品韵味和风格把握。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歌唱的表现力?多学、多唱、多听是达到动听的路径。学生应广泛接触各种不同风格作品,积极阅读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材料,及时思考沟通,以此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进行歌唱实践,逐步营造考试的现场情景。锻炼考生的胆量,让其在思想上轻装上阵,提升自己歌唱的能力。在具体备考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强化学生的实践,提升艺术表现能力:1.运用适宜的肢体动作。在实际演唱中运用适宜的肢体动作能够起到渲染氛围和表达情感的作用,因此可辅助增加适当的、协调的、自然的肢体动作,并且要保证肢体动作在演唱中的运用与情感表达互相配合,不可喧宾夺主。2.呈现自然的面部表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学生能根据具体作品的需要,在表达过程中,呈现歌曲内容要求的自然的、能动的、有表现的面部表情。

  特别注意诠释作品时,在眼神上与观众的沟通,表现情绪激昂作品的时候,眼神坚定;表现情绪忧伤作品的时候,眼神充满哀思,应根据作品的具体内涵和意象去呈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歌唱作品进行解读,从谱面文本、歌词内涵、作词作曲家经历、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做好案头学习工作,进而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表现能力。

  基于以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考过程中,在强化发声方法、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眼神训练的同时,必须关注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多给学生提供艺考现场情景模拟,使学生在身心两方面适应真正艺考时的状态。通过这种现场考试模拟,实现舞台形象和演唱的融合与统一。一切的歌唱技术、肢体表情,均是为了表现歌曲,为了艺考时更好地临场发挥。

  教师和考生要积极面对新的要求,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祝愿每个考生都能发挥出真实的、应有的歌唱水平和能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