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单元教学是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体现“大”体量知识、“大”架构活动等特点的教学思路。本文以“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为对象,从三个部分对大单元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究。第一部分通过历史溯源并结合其他学科的实践经验,对大单元教学概念进行学理辨析;第二部分对《音乐鉴赏》的教学单元与内容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结合教学实际与前人的教学经验,提出两种大单元教学设计方式。
关键词:大单元;音乐鉴赏;高中音乐;课程结构设计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历经数次迭代与修订,从侧重“双基”教学到注重音乐课程“三维目标”,再到重视音乐的美育功能,提倡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逐步确立了囊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四大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这意味着中小学艺术教育正式进入了素养本位时代,正如崔允漷所言:“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学科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1)。凝练课程目标,不仅是国家从宏观层面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围绕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尤其是解决长期梗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诸如教学内容碎片化、难以形成有效知识联结、达到知识技能高通路迁移等问题,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理解把握课程标准精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从细微处着手,进行教学方式、教育模式乃至教育理念上的革新。目前来看,大单元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尝试。
一、大单元教学概念的学理辨析
一般认为,大单元教学模式脱胎于单元教学法,后者兴起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2)其典型代表是莫里森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莫里森计划”,即单元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主张以教师为中心,重视整个学习情境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也有观点认为,单元教学法实际是克伯屈提出的设计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它强调要按照儿童心理特点进行跨学科单元设计,其核心特征是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
单元教学法和设计教学法传入我国后,不断与国内实际情况,如教育资源、教学环境、施教条件等相融合,演变为今天的大单元教学。这既是单元教学法和设计教学法本土化的过程,也是逐步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尽管在对不同学科的探索中,大单元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基本含义与特点仍然相对统一,是以大概念、大任务、大问题或大项目为统摄中心,按照学习逻辑构建独立完整的学习事件,在知识体量、持续时长及活动架构中体现“大”的特点,其教学设计涵盖了大单元主题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等六个核心要素。(4)
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各单元的素养目标、课时安排及相关教育资源,明确设计的主题与要素,既可以是作为学科“核心知识、技能和态度”(5)的大概念,也可以是大任务或大问题等。它需要在保证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理解和梳理教学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打破固有教学材料的排列顺序、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由上至下、由简练概括至详细内容的多层级单元设计架构,进而以此确立评价任务、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等内容,实现由散点性知识向建构性、结构化知识体系的转型。那么,大单元有多大?或者说大单元的课程容量有多少?可以包含多少课时内容?答案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不同的大单元设计思路和要素所决定的。在这样一个架构中,大单元作为一个组织单位,包括了具体的、细致的、以课时为授课单位的小单元,承担着整个教材内容的块状划分,并在统摄要素的联结下使教学内容中的各知识点更加直观、清晰。
由此可见,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点的逻辑联结、教学材料之间的有机组合,以及建构性、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架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往教学工作中所忽略的细节,对于解决相关问题具有正向意义。
二、《音乐鉴赏》的教学单元与内容分布特点
下面,笔者以所在地区选用的“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本特点。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年版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基本保留了2004年版的内容主体。比如,2019年版中第一、二、三、四、九单元的标题完整沿用了2004年版,仅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第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单元则对2004年版标题进行了进一步凝练整合。其中,第八单元将2004年版的第五和第六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形成一个相对精简但更凸显核心内容的“异域风情—世界民族音乐”单元。类似的情况还有第十单元,将2004年版第十五和第十六单元整合为一个单元—“新音乐初放”,将中国音乐史分为古代、近代和现当代三个时期进行讲授,使学堂乐歌与新音乐运动时期的音乐成为一个整体。还有的则在保留或精炼原有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扩充,尤其是在介绍西方古典音乐的部分,通过具体的人物梳理不同时期风格流派的特点,更好地展现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见图1)
图1
除了在2004年版基础内容上进行修订和补充外,2019年版《音乐鉴赏》还增添了部分新的单元内容,如序篇“不忘初心”、第五单元“诗乐相彰—歌曲艺术”、第六单元“音画交响—影视音乐”、第七单元“舞动心弦—舞蹈音乐”等,既突出了教材的思想性与观念育构的功能,也进一步凸显了“艺术性、时代性、实用性相统一”的特点。
从单元设置与排列来看,2019年版教材仍然划分了18个单元内容,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分为了上下两个篇章。对此,教材编写组进行了如下阐释:上篇以点带面,即以音乐体裁为编写主线,其内容涵盖学会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戏曲音乐、影视音乐、舞蹈音乐和亚非拉美欧民间音乐六个板块。下篇以点穿线,即以音乐史线为脉络,从中国古代音乐到中国现当代音乐、从巴洛克至当代流行音乐。既强调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也重视了解、学习世界音乐文化。同时,也关注了音乐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其他人文文化的同构关系,有益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6)
通过教材编写组对这一设置的表述,可以看出2019年版很好地反映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与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即尝试以某一核心概念为统摄要素,厘清各教学单元之间的潜在关系,进而分块串联起来,以谋求更具逻辑性的单元架构和更好的教学效果。但若以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理念来审视,那么尚不能基于上下篇的结构简单地设计两个大单元内容进行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