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课前发布的学生学习目标的评估标准
教育者需要与学生一起合作来帮助他们从自己的经历和知识中获益。要开放音乐课堂,拓展教学时空,鼓励学生积极搜集素材并进行创作,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音乐探索,其实践过程中应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从课上到课下,学生在高中音乐课堂中经过学习探究形成素养并非学习的结束,而是让学生学会带着探究的意识去审视这些“视野”中的一切,真正提高审美能力。
四、以前置评价来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中指出:什么样的音乐学习内容和音乐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习得素养?答案是:正确的知识+正确的过程=素养。那么素养如何评价,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其日常评价通常比较随意,较偏重学科技能,而忽略习惯、态度和能力等。评价前置是在明确单元、课时教学重点,并完成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同时,以目标达成的结果为导向设计单元、课时的学习评价。(4)
促进学习的评价是意在诊断学生学习效果,提供学习反馈,从而实现学习的增值。课堂评价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描述详细的成功标准,为他们提供反馈信息,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关注自己的表现。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水平是不同的,不同的水平代表了不同的学习质量。(5)在笔者看来,可以通过观察与对话、随堂考核、问答题、音乐表现性任务四个维度来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这四个维度包含了审美观念、实践态度、艺术表现、创意思维四个依据。再者,先告知学生评估任务及评估标准再学习的方式,比传统的先听课后考试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见表1)在这些环节中,可以看到学生是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来运用知识的,较以往单一的演唱、听辨、节奏演绎等方式,逆向设计更关注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复制技能的能力。
等级表征是学生在特定维度上成功与否的重要判断,为了更清楚地对等级进行描述,不同等级要有对应的描述,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或等级的意义。不同水平的样例可以用电子文本、录像形式来保存,也为学生了解评估标准提供可视化资料。为了便于教师分析、执行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A知道”“B理解”“C运用”三个水平分类来界定:
A知道:在听觉基础上对音乐符号、主题、要素、音乐文化等知识进行认知、记忆;学习音乐聆听、演唱、演奏、表演、编创等技能。
B理解:知道音乐符号、要素、音乐文化的含义,领会聆听、演唱、演奏、表演、编创等音乐技能的要求。
C运用:能运用所学音乐知识与技能,理解、表现音乐形象与音乐情感;区分、鉴赏音乐风格与相关音乐文化;开展音乐编创、表演活动。
高质量的评分设计应该具有基于目标、描述清晰、采样充分、公平可信的特征,其评分规则可以是依据学习目标制订的自上而下的开发思路,当然鉴于一些特定的表现性任务,也可以有自下而上的开发思路。例如从学生的音乐表演出发,从所表演的作品中构建概念框架。指向表现性任务的评估标准不仅应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参考标准,还要思考区别学生在表现中的不足、可接受、优秀水平的特征是什么,让学生在清晰具体的评价标准中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都有理性的判断。
结语
我们需要培养具有音乐评论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的学生,并为他们的终生音乐之旅开启大门。我们也需要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改变过去“碎而浅”的音乐鉴赏教学模式。笔者希望通过逆向设计有策略地使用教材,有目标地设计教学环节,突出教学的整体性,并基于整体视域、实际学情、核心素养发展,建设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与探索,努力让音乐课堂充满生机!
注释
(1)席恒《核心素养导向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年版,第2页。
(2)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91页。
(3)同注(1),第75页。
(4)同注(1),第57页。
(5)邵朝友《指向核心素养的逆向课程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