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表情艺术,较之造型艺术对视觉的直观冲击,它通过听觉调动人的情感和想象。作为教育形式之一的音乐教育,首先应将调动学生的感受力、创造力、实践主动性放在中心位置,这与音乐本身的特殊性一脉相承。所以将音乐教育称之为“美的教育”“触及心灵的教育”并不为过,它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性。
笔者在重庆万州L中学实习期间,认识到了音乐教育主题功能的重要性,遂将此作为研究主题。本文将探讨以下内容:音乐教育的主体功能包含的内容;解读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中出现的相关条目;在实际的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育的主体功能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向普通的高中音乐教师提出建议,采用具体的手段去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获得音乐教育主体功能的实现。
一、音乐教育之主体功能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我国教育界对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和纠偏的过程。早在蔡元培先生将“美育”纳入我国教育体系以来,相关讨论从未停止过。
朱咏北、王北海《新编音乐教育学》中提出:“音乐教育的主体功能包含音乐学科的本体文化之传承功能,以及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的功能。”郭声健《音乐教育论》一书也认为音乐教育的本体功能首先体现在审美功能上。
陈雅先《对音乐教育功能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集前人相关理论于大成,不仅梳理了音乐教育功能的理论衍变过程,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人们在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上存在着音乐教育‘万能’与音乐教育‘无能’的两种相反认识”。要想更客观地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应该遵循音乐交流是人类情感交流的基本能力这一原则,同时正视音乐教育的正负价值。此文对作者的问卷设计和研究方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综合了相关理论成果,本文采用朱咏北、王北海《新编音乐教育学》一书的观点,将音乐教育的主体功能主要限定于以下两点:音乐学科本体文化的传承功能以及音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
音乐学科本体文化的传承功能是指,学生在切实地把握构成音乐本体的各个元素,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及调式调性等乐理方面的知识时,以具体的知识点为基石,更准确地把握音乐的风格、情感走向、表现力等抽象的文化内涵,从而更生动具体地理解音乐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传承各个国家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音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是指以音乐之美感召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主动地发现美、参与审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音乐教育的主体功能在万州L中学音乐课的实施情况调查
1. 万州L中学概况及其高中音乐教育现状
万州区L中学创立于1939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是万州区三所具备初中部、高中部的学校之一。高中部三个年级有教学班62个,共计2896名学生。学校有比较完备的硬件设施,各班设置有电视机、电脑、投影机、投影幕,即“三机一幕”的设备。
该校现有3名音乐教师,每周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上一节音乐课,高三年级不上音乐课,学校会在大型节庆日开展与音乐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国庆歌咏比赛、新年晚会等,学生中间有自发组织的音乐社团,如吉他社、街舞社等。
该校使用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简称人教版教材)。笔者曾在这所学校参与实习,对他们的音乐课情况比较熟悉。下面将从调查对象、调查结果、访谈实录等几个方面阐述此次个案调查的详细情况。
2.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以参与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及学生在音乐课上感受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笔者以该中学高中部一、二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随机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的问卷共计482份。因为学生很难理解音乐教育的主体功能的具体内容,笔者将“音乐学科本体文化的传承功能以及音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这两点设计成相对通俗易懂的问题向学生提问。对问卷结果进行调查分析后,得出了如下结果:
表一
表一的数据显示出了一个结论:该校大部分学生都认同音乐课的重要性,他们只是不喜欢学校的音乐课而已。正如前文所说,音乐交流是人类本能的情感交流方式之一,这群高中生同样需要音乐的感召和安抚。
表二
教师教授音乐基础知识的授课方式,决定了学生把握音乐本体文化传承技能的深度与广度。很多同学上课并没有认真听讲,对这部分内容具体包含了哪些音乐基础知识一无所知。不得不说这是该校音乐教育主体功能实施情况不佳的又一体现。
表三
在表三的数据中,只有十分之一的同学把音乐看成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由此看来该校的音乐课无疑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学生在音乐课上并未感受到音乐教育主体功能的体现,自然也对音乐学科本体文化的传承功能无所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音乐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娱乐功能、情感抒发等方面,很难打开视野,去了解自己不熟悉的音乐类型。
调查问卷展现了客观的数据结果,同学们对现行音乐课的看法让笔者对音乐教育的主体功能在该校的实施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
三、现状成因分析及相应对策
1. 现状成因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音乐课在该中学高中部的上课情况不甚理想,目前学生们对音乐之美、情感之美的心理需求,与音乐课教学设计不够优化、上课时间过短、教材使用不完全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矛盾。学生们喜欢音乐,需要审美体验,需要心灵上的浇灌,但他们大部分不喜欢音乐课,不熟悉教材,不愿意做课前准备,更不愿意做课后思考。出现这种局面,音乐教育的主体功能并没有得到体现,要想改变现状,首先要分析其成因。
2. 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