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高中戏曲鉴赏教学的实施路径探究——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为例

作者:舟山市南海实验高中 钟秋红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04-04

  摘要:戏曲作为华夏民族艺术与文化的特殊载体,几百年来经过不断锤炼,逐渐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样式,不仅集唱、念、做、打于一体,更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杂技乃至武术等多元化的华夏人文精髓,对新时代青少年有着积极且深刻的素质教育意义。本文旨在通过“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以入“梨园”、辨“梅派”、闻“梅香”、品“梅韵”、评“梅风”为线索,探索戏曲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构建深度学习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从唱腔美、造型美、服饰美、人格美中充分感受京剧文化,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审美品格,进而传播中国之音,唱好民族之声。

  关键词:传统戏曲;校园;传承;创新;深度学习;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其中,中国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基因和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然当下,流行音乐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西方音乐成为当前的“主旋律”,外来音乐的冲击势不可当,国人对传统艺术的淡漠甚至鄙夷,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排斥,成了难以言说的民族之“殇”。那么,戏曲教学之难,到底难在哪?

  一、戏曲鉴赏教学的痛点与症结

  (一)教师层面

  首先,一线音乐教师本身不具备戏曲所谓的“基本功”。这里的基本功,主要指的是戏曲中的四功,即唱念做打,尤其是唱做打,非一朝一夕得以学成。因此,没有专业戏曲基本功作为音乐教学的支撑点,容易使教师们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其次,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教师们在戏曲内容的教学上反复“炒冷饭”,不断重复相似的知识。例如,戏曲四大行当是什么?戏曲的四功是什么?对此,教师们大多泛泛而谈,未能触及戏曲的精神内核,导致教学停留于浅层化、表面化,无法走向深度学习。

  (二)学生层面

  学生层面则主要存在思想固化等问题。很多学生认为,戏曲是几百年前的“老爷戏”,是爷爷奶奶辈的专属,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既不入流、不时尚,也不能和当下的流行音乐文化相媲美,因此从心底抵触、排斥传统戏曲。再加上戏曲艺术欣赏门槛较高,专业性较强,而学生的戏曲基础知识储备较少,又缺乏专业教师的引导,久而久之,戏曲与学生之间便产生了一道无形的“鸿沟”,难以逾越。

  (三)音乐本体

  戏曲音乐大多速度较慢,生活中几秒钟能说完的话,在戏曲表演中有时要半天才能唱完,慢条斯理、娓娓道来,不适应当下的快节奏生活。相较之下,短平快的快餐式音乐文化则显得更加“实用”。因此,在紧张的高中生活中,学生难以真正静下心来体会戏曲之美。再加上戏曲音乐韵味浓厚,装饰音较多,且唱腔方法等较难把握,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此外,引子、过门、过场等专有名词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深奥,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二、戏曲鉴赏教学实例分析

  根据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对于《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较为成功的实践经验,梳理了本课例的五大特点,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声”临其境,直击课堂主题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因此,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这是音乐教学的特殊属性。人们常说“听戏”而非“看戏”,便道出了其核心实为“听”而非“看”。当前,鉴赏课堂导入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便是铺垫过于烦琐冗长,有时课堂开始十分钟了,音乐还未介入,导致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今日主题所云何物。实际上,音乐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三分钟之内一定要切入主题、听到音乐,否则就违背了音乐课以听为主的课程“属性”。因此,笔者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截取了30秒梅兰芳先生1931年的原版录音作为导入环节的内容。这30秒钟的时间设定,不长不短,既是致敬大师,又还原了真实;既拉近了学生与大师之间的距离,直击课堂主题,又刻意不充分满足学生的听觉需求,激发学生对梅兰芳唱腔强烈的探究愿望。众所周知,梅派唱腔婉转清朗,落音厚重达远,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不追求某一局部的特点,而是在平衡的腔法中追求“大味、大美”的风范,可谓当之无愧的“中国好声音”,具有中正平和、端庄娴雅的音乐特点。大家都知道英语学习中“磨耳朵”的重要性,同样,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如果能常给学生这样原汁原味的浸润,经常“磨一磨耳朵”,那么传递强有力的“民族声音”并非难事。

  (二)先“声”夺人,激发学戏热情

  在没有录音设备和技术支撑的前提下,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往往是依托祖祖辈辈们的口口相传才得以传承至今。如今,尽管大多数的教材歌曲都有相关的配套资料,其中范唱、伴奏等应有尽有,但这样的拿来主义显然学生是“不买账”的。网络时代,各种音频视频资源早已不足为奇。因此,笔者在实践中力求亲身示范,抓住“念白”易于“唱腔”的学习特点,以“念”作为突破口。例如,在模仿“大王睡卧帐中,我不眠去到帐外,且步一会!”这一段念白时,由于音调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节奏错落,音韵悠长,一下子便在学生中激起了一番波澜,他们信服的表情溢于脸上,一个个跃跃欲试。随后,在集体模仿和个别学生上台示范的小高潮中,笔者紧追不舍,转“念”为“唱”,和学生共同表演第一句唱腔“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在声情并茂的范唱中,师生的情感与戏曲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了课堂情感。而笔者仅仅选取戏曲片段中的一个乐句,也是有所考量的。戏曲唱腔的学习之难众所周知,要想在一堂课中学完全曲,那就得争分夺秒地“满堂灌”了,而笔者之所以选取一个乐句,是因为该乐句虽短,却小而精,对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来说,是可以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的,课堂预设的教学目标也易于达成。

正在加载图片

  图1

  (三)凝练切口,找准课的落脚点

  在常规的戏曲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以下提问:京剧的四大名旦是谁?京剧的四大行当是什么?京剧中的生、旦、净、丑分别有何特点?包含了哪些分类?京剧的起源是什么?等等。这样的课堂提问极具典型性、普遍性,几乎所有中学的戏曲课堂都千篇一律地围绕类似的问题进行。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鉴赏能力的提高、知识架构的丰富,这样浅层思维的提问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就显得空洞且单薄,既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产生深度的思考。无论是从小学到初中,还是从初中进入高中,随着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在固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上,戏曲教学内容上也应该有梯度的纵向发展。(见表1)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