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高中戏曲鉴赏教学的实施路径探究——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为例

作者:舟山市南海实验高中 钟秋红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04-04

  表1“人音版”初中、高中音乐教科书中京剧教学内容分布

正在加载图片

  在浏览梳理了“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从初中至高中阶段的京剧教学内容之后,我们就要避免“炒冷饭”的现象再次发生。高中音乐课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个人能力,都要求有质的飞跃。因此,笔者将落脚点设在四大行当中的“旦”这一行当,缩小了范围(只有小切口,才能做大文章),并对提问进行了调整。

  案例1

  问题1:在京剧四大行当中,梅兰芳主攻什么?(旦角)

  问题2:旦角的划分有哪些?(短视频结合四功听辨析:青衣、花旦、老旦、刀马旦和武旦)

  问题3:在旦角分工中,梅兰芳主攻什么?(青衣兼演刀马旦)

  问题4:在青衣的唱、花旦的做、刀马旦的打的基础上,梅兰芳首创了什么行当?(花衫,结合短视频)

  问题5:在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评选的四大名旦中,梅兰芳位列四大名旦之首。为何四大名旦均是男性?(重男轻女,女子不可登大雅之堂等深刻的社会原因)

  片段总结:男旦在中国京剧史上的地位,以及梅兰芳对京剧旦角的贡献。

  随着学生对旦角的不断挖掘和探究,这样的“穷追不舍”是课堂深入、有效开展的动力源,是将浅层思维引向深层思维的有效提问方式,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落脚点。这种追问是一种本质的、批判性的。在了解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情况的基础上,把握追问的深度,是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学习更有效的途径。在教师的“步步紧逼”之下,学生的回答自然“水到渠成”。由此看来,只有将问题细化再深入,凝练再提炼,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并进入一次次的深度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走向真正的深度学习。

  (四)视听结合,调动多重感观

  在导入环节的30秒预听,新授环节念白、唱腔的学习之后,再让学生一饱眼福,亲眼观看梅兰芳先生1931年的珍贵视频资料,就会让学生感到如获至宝。此刻,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被充分激起,都想一睹大师风采。尽管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梅兰芳和旦角已有初步了解,但笔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紧接着展示了梅派的眼神示意图、53种梅派旦角指法等,从他们惊叹的表情中,显然可以看出有一股敬佩之情在心底缓缓升腾。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大师”不再是一个空洞虚幻的标签,而是一个可观、可听、可看、可感,且立体、真实、饱满的人物形象。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聆听、鉴赏,戏曲知识的普及和欣赏梅先生各种“绝活”的铺垫,从知戏—赏戏—唱戏—爱戏,在“进”与“出”之间,掀起了学生学戏的第二次小高潮;通过读读念白、吊吊嗓儿、甩甩水袖、做做表演、模仿神态等实践活动,在欢声笑语间带给学生们一场戏曲艺术的“大餐”。这种短平快的体验式教学成效立竿见影,改变了许多学生对传统戏曲刻板、无生趣的印象,学习热情被大大激发。

正在加载图片

  图2 学生学戏场景

  (五)五大贡献,串联核心关键词

  浏览本课教学设计图,笔者将核心关键词定义为—“大师”二字。何谓“大师”,在众多京剧名角中,梅兰芳之所以能流芳百世,自有不同于其他京剧名角的原因,而他对京剧的五大贡献就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有机串联起了本堂课。至此,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至纯至善、至真至美且真实可感、饱满立体的艺术大师的形象。常言道,“未先学艺,先学做人”,这是戏曲教师们经常提到的。通过大师的作品和人品,以戏化人,立德树人,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这,正是音乐教育“德育”“美育”的真实意义之所在。

  表2

正在加载图片

  三、小结

  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既有横向的时间发展,又有纵向的内容深入。入“梨园”、辨“梅派”、闻“梅香”、品“梅韵”、评“梅风”五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直至最后“蓄须明志,民族气节”塑造大师的人格魅力,升华了本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学生们充分感受了戏曲的唱腔美、造型美,并在了解梅兰芳大师的抗日事迹后,对大师德艺双馨的人格美有了更深入的体悟,最终达到“以戏化人”的崇高境界,如此这般有梯度的深度学习的课堂才可能真正发生。

  戏曲,绝不仅仅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更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戏曲课堂就如搭起的一座桥梁,既让学生了解了戏曲,又让学生与大师、与时代一起同频共振,从骨子里植入民族精神,有力地传承了中华文化 基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