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平低仄高”是指吟唱的音高随诗句的平仄进行升降,平声的音高要低一些,仄声的音高要高一些;“平长仄短”是指在吟唱的过程中,音符的时值要随着平仄进行变化,平声的时值要长一些,仄声的时值要短一些;“平直仄曲”是指在吟唱的过程中,旋律的动态感要随着平仄进行变化,平声要平直,仄声要曲折。这三个基本规律自然而然赋予了诗句音高、时值和旋律走向的变化,使诗句更富有音乐性。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感悟最深的是有一次在课堂上,一个男生所吟唱的王维的《竹里馆》。(见图3)
图3
这首诗班里的每位同学都谙熟于心。以第一联出句为例,首先对诗句进行平仄的划分,“独坐幽篁里”就是“仄仄平平仄”,按照平仄的三条规律“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平直仄曲”进行吟唱,基本的旋律线就出来了。其次,笔者要求在这个基本的旋律线上,以不出现“倒字”为前提进行旋律创作。这时课堂上有一位男生非常大胆地将“平长仄短”进行夸张处理,又将“独”“复”“不”“月”等入声词的切分音做了细化,使第一联吟唱起来有一种幽静的静穆感。再次,第二联的处理方式与第一联进行对比,旋律的整体走向呈现出一个向上的趋势,给人一种幽怨、意犹未尽的感觉。总之,整首诗情感处理得相当完美,与其意境非常吻合。
“激活思维”这一环节可以说是整个古诗词吟唱教学计划中的重中之重,它培养了学生的传统音乐思维,引导学生脱离固有的音乐思维进行创作和表演,形成自己的东西,增加学习积极性,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提升文化自觉—“唱”
“提升文化自觉”是教学计划的第三环节,这个环节主要围绕“唱”来进行。此处的“唱”主要是指“吟唱”,它区别于我们所熟知的“歌唱”,所涉及的旋律简单,多采用同音反复或同音变化反复,音域较窄,音乐所占比例因人而异,极具即兴性与随意性。“唱”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民族音乐思维习惯,将血液里的“民族音乐基因”最大限度地进行开发,从而形成民族音乐自觉。
在执教《枫桥夜泊》过程中,学生基于“诵”与“吟”的声音规则,运用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自觉找寻与古诗词的共鸣,并通过这样的真实感受去“唱”诗。(见图4)正式开始“唱”之前,笔者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有的学生,一边用手比画,一边吟诵;有的学生一边摇头晃脑,一边吟诵。原来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养成了一种诗乐文化的行为自觉,这样的“自觉”就是中华儿女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啊!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感受吟诵过程中平声字语调的音乐性,将平声字做一些音乐化的曲调处理,慢慢地音乐课堂上出现了些许不同的旋律。学生在“唱”的过程中,旋律大体遵循“平低仄高”的规律,偶尔夹杂半吟半唱;节奏大体遵循“平长仄短”的规律,偶尔加入一些夸张的节奏处理方式。虽然大致遵循了旋律与节奏规律,但是每位同学所“唱”的《枫桥夜泊》又都别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图4
在展示环节,有一位学生以吟诵的音调为基础,将“啼”“天”“枫”“眠”“山”“声”“船”这类时值较长的平声字“唱”成“拖腔”,长短自由,给人以一种曲调悠长的听觉感受;还有一位学生将起头的“月”“落”两个字,用同音反复的形式“唱”出,两个入声字后停顿的时值拉长,巧用节奏,营造出寂静深夜的整体意境,为整首诗渲染上了浓浓的静谧感。以上种种诗乐文化自觉,都是学生自发的、自然的、自悟的,课堂效果远远超出了笔者的预期设想。
叶嘉莹先生曾说过:“读书,特别是读诗,尤其是读中国的古典诗歌,是果然可以有一种兴发感动足以变化人之气质的作用的。”
(3)在“唱”古诗词的过程中,所“唱”之人内心与古诗词中的意象,甚至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人、事、物相接触时的一种直接的感动,往往可以激发血液当中的“民族音乐基因”。因此,在“提升文化自觉”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自主音乐领悟力、概括力、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沉浸在“唱”的过程中,体会诗乐文化的精髓,在内心深处与中国古代诗乐文化建立联系,自主驱动自己的民族文化意识,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激发内在的民族音乐文化自觉。 四、多学科融合教学路径 (一)吟诵与礼乐
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体系由特有的课程体系构成,我们称之为“六艺”。“六艺”要求学生掌握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内的六门课程。“礼”就是礼节,与我们现今的德育课程类似;“乐”就是音乐。《乐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乐着大始,而礼居成物。”上述种种可见,“礼”与“乐”是密切不可分割的。《乐记》中还记载:“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仁的精神接近于乐,义的精神接近于礼,这当中传达出了先进德育课程当中的内容,是故“乐观其深矣”。因此,可以结合德育课程的内容导向,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创一系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吟诵内容,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切身地感受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精髓。
(二)吟诵与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古诗词,可以作为吟诵的素材。比如从中选取学生喜爱的经典内容,运用正确的平仄规律和依字行腔的方法,编创新的旋律曲调,辅以古琴、古筝等中国民族乐器伴奏,将古诗词吟诵出来,在吟诵过程中传承中国古诗词之美。
(三)吟诵与历史
吟诵不单单是吟诵古诗词本身,它其实更多的是吟诵这首作品的内在情怀。因此,我们可以将吟诵与历史课本中的精选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如将历史背景、历史人物故事、历史典故等作为吟诵的补充,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吟诵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体会这首作品的意境、内涵与情怀。例如杜甫的《春望》,吟诵这首诗时可以加入当时的历史背景知识: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叛唐,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之景,杜甫目睹了这一切,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名作。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当时的历史环境,还能将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融进吟诵中,更具灵魂。又如李白的《赠汪伦》,吟诵这首诗时可以加入历史人物故事:汪伦任满辞官,闲居在泾县桃花潭时,李白前去看望。在临别之际,李白听到了两岸的歌声,想起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有感而发,遂写了这首送别诗赠予汪伦,以表达自己对汪伦的情谊。学生可以结合这一历史人物故事所传达出的深厚的、真挚的友谊来进行吟诵,想必会对这首诗有更深层次的感悟。